一些物流科技公司实际情况
我们参观了上海心怡科技仓库,目前该仓库没有机器人,
广州用的是流水线+电子标签拣货,最大瓶颈在于其流水线的速度。
在自动化轨道的沿线设有扫描装置,通过扫描箱子上的条形码,识别需要拣选的货品位置,来引导箱子的运行轨迹。当快递箱到达需拣选货物所在的货架时,会从动力传送带上弹出,守候在此的拣货员只需扫取条码,其身后货架的电子屏就会亮灯,并显示需拣货品的数量。当装上货品后,快递箱重回到传送带,奔向下一个目的地。这样一路下来,当快递箱到达出口时,订单所需的货品就都在里面了,一个包裹就此诞生。这样下来,平均每个包裹出库时长只需三分钟,拣货正确率几乎可达百分之一百。
天津试点了山寨kiva,也仅仅是实验而已,要不然怎么不再投资某机器人公司呢
上海嘉定区有自动化设备,估计是类似于广州的,具体没去看过。
现在这个仓库是天猫超市在上海的其中一个仓,类似于线下超市,只是没有生鲜和冷链,主要是日常食品和百货
覆盖整个上海市以及部分周边(江苏),仓储面积约为6.1万平方米,包含SKU 4万个,每天发货单量在4万单(去年2-3万单),包裹约7-8万/天,峰值的话期望做到10万/天;
此外,嘉定的仓每天2-3万单。包裹分为两类:当日达(当天11点前下单)和次日达(其他的)。 整个仓库是4个大分区 - 领单 > 拣货 > 包装 > 分拨 公司会根据产品销量分类,按照产品最畅销的靠近包装区域,公司会根据产品销量会测算出最短路径给拣选员工。
包装台 - 收到订单后会有订单池,公司根据订单池拆分订单,将订单分为多个包裹。包装台可以理解为超市的收银台,系统会有摄像头,把整个过程都拍下来,方便查询差异。 这里的快递没有“通达系”,全是落地配,因为订单全部需要送货上门,通达系有时候不送货上门。 拣货效率 170件,包装效率230-260件,会受系统流量和当天排班等影响。 现在仓库有166个包装工人,包装出错率在0.02%。整个仓库现在有1,068人,后边会有分包中心。员工一个月成本6,000-6,500元/人,大部分会交于第三方。成本今年比去年略微上升,因为上海最低工资上涨了。 单均成本组成结构- 主要为人力成本(约占50%-60%)、跨仓成本、仓储成本。现在公司在做的自动化投入,期望人力成本压缩。就能够替代的成本而言,分拨、拣选以及存储收货上架。挑战比较大的是分拣中心,广州有试验流水线,天津是小机器人(自动化立体库,前端存储自动化),广州后端也有自动分拨。因为体量大,所以不能一次性投入,投资回报比需要看具体的单量。 机器人用的品牌是JEK,还是在试验阶段,需要成熟之后才会大批量投产;广州已经有成熟自动化流水线,没有机器人,去年10月份上线,拣货效率大概提高了20%,调试周期较长,整套系统是公司自己开发的,只有设备是从国外进口。广州平均在8万单左右,仓也比这边大。 收费- 从天猫主要按照订单收费,也有几种不同模块,分拨中心可以按照箱收费以及保底量。现在平均1.8箱/单,5公斤/单。 员工的KPI – 收货(收货准确率、及时率)、叉车(上架及时率、效率质量)、拣货(拣货效率、出错率、产能)、包装(个数、是否符合包装规范、操作效率)、前仓(安全等) 该仓库全部服务于天猫超市,整个货物的周转天数约在20天左右;分商品品类,周转周期各不相同。 入仓时间:早上8点到下午7点,有300-400家供应商,需要提前预约分时段。 系统会区分当日达和次日达,会优先保证当日达。 仓库是租的,签的是2年,15年开始运营的,续签了,仓租每年都会递增的。 京东大部分都能做到定点达,公司觉得最大的难度是配送, 配送的车辆调度和人比较难控制。 对于入仓订单,供应商可以拆单,但不能大于订单预约的数量。 公司会根据过往的销售数据提醒补货。 网易 游戏 Minecraft一年以内不会考虑商业化,前期仍以建社区为主,PC version 8.8日开始上线,还没有开放充值功能,主要用以用户时长登录换取宝石,前期以推广社区,好友连接为主;iOS版本会在9.15日上线,Android版本会在Q4上线。整个monetization,包括 ARPU, Paying ratio可以参考休闲类游戏。 公司不会担心对于低龄玩家受到监管问题。因为Minecraft本身是一个education tool, 之前某些游戏收到监管困扰是因为content本身有问题。网易发行的第一步是将把老玩家转到正版平台上游戏里,第二步是渗透入学校,开始从一二线,然后再三四线,通过和教育部的合作渗透入学校里。游戏本身是一个帮助孩子理解空间感,发挥创造力的工具。去年网易5.20与教育部签署战略合作,将Minecraft带进校园里,国外也有这种例子。第一步是老玩家从盗版社区搬到正版里,盗版社区大概4000w-5000w的群体,现在最大的盗版社区多玩已被打死。对于Minecraft的开发者,网易推出创造者计划,给予分成激励,以后Minecraft PC 会是平台模式。 网易还在开发《天域》手游,从PC版本转,预计明年上,会是MMORPG实时制。 网易游戏一直都是2年左右的研发周期,实际R&D的费用也是在增加的,预计也会持续,主要来自于人才激励,需要招新, 此外之前的梦幻、大话、倩女团队的激励也会反映。对人才的激励,所有的游戏都会是净利分成,以cash+股票的形式。 Sales marketing费用,绝对数还是会涨的,收入占比很难预测,因为还有电商的部分。投入资源是根据网易对游戏的评估;以数值+战略定位来评级,第一步分配资源,如果市场表现好,再加大投入。人员招聘变化-基本上比较稳定,今年校招不到1000人。Q3是纳新的季度,基本上G&A,R&D都有小小的涨幅,主要来自于游戏、电商。 游戏大多为回合制,游戏的品类是在不断分散的趋势。今年520宣布的13款新游戏,只有3款是MMORPG,其余都是新型。目前来看,手游大逃杀能做起来。网易近期已经小规模测试新品类游戏:《代号:Survive》和《代号:MOBA》。对于大逃杀的韩国开发商,在中国拿版号会有困扰。 现有游戏的话,两款大话一直比较稳,梦幻手游微降,阴阳师波浪下滑,但是保持更新,每月有小更新。光明大陆、率土之滨也都不错,阴阳师在Q1-Q2下降得厉害,mask了老游戏的上涨,现在阴阳师下降得已经比较低了,因此现在对earning的影响就较小了。 电商业务 考拉与严选的毛利相对比较平稳,即便在618大促的情况。毛利下降主要是因为夺宝,Q2是完全没有了,Q1还有一部分;此外,其他业务里有其他产品的影响,比如bobo,cc, 云音乐,金融都是负毛利,特别是云音乐。Q3比较平稳的季度,Q4是收入会有大爆发,有3个大促(双11,黑5,双12),预计毛利在大促里不会受影响,因为考拉已经上线3年了,在进口跨境电商行业市场份额第一,会从供应商争取到一些大促的费用。考拉加严选占others里70-80%。现在新用户是50%内部倒流(portal,邮箱等),others是外部购买,前期10元用户成本,现在不超过100块,比京东、唯品会低不少。 关于品类,前期不难,主要做头部产品;扩大后,需要买手深入市场,所以宣布了30亿欧洲腰部产品直采计划,其实还有很多的空间去挖掘。Vertical head还是以前的那些,都是从其他电商平台挖过来的。 考拉已经做到全品类了,前四大:母婴,美容美妆,轻奢,保健,现在看到运动产品以及小型数码增长很快;轻奢也有很多空间,也是毛利最高的部分。电商毛利保持到low teen,从low single digit涨起来的。 考拉在国内端是和顺丰,三通一大合作,拿到非常好的价格,基本上只比京东高一点;海外端,中通等想海外布局、建仓,这种出海的行为需要有海外仓储、物流需求的伙伴,网易找到好几家合作伙伴,获得了免费使用几年的机会,可以肯定的是网易不会自己去做物流,但在仓的布局上会有考虑,尤其是保税仓(在国内)。保税仓里的产品都能做到次日达,前期大部分供应是空运,现在量大了之后会用海运,需要1个月的时间。 相比网易考拉而言,小红书的增长有限,虽然社区模式很好,但是不敌巨头,因为working capital 不足。考拉用户大部分在一、二线,而且在杭州特别强。就严选而言,杭州做得最好。严选业务的天花板,对于需求端没有什么困难,是会在供应链上 – 供应链管理以及QA能不能跟上,所以也是严选期望在扩SKU与质量保证上找到平衡。 严选品控暴露了内部管理的问题,被一个项目经理(个人)改了,严选反思修改了设计流程。严选现在是8000个SKU,现在出得比较慢了,也上了不少新品,主题还是家居,今年出得多的是基础款apparel。严选前期用户都是邮箱倒流,北上广杭男性用户,前期也做了2B的活动-“网易严选进阿里“等。严选在京东天猫都有销售,香港、澳门也有。 ODM厂商有设计权,可以任意买卖,严选也有自己的设计团队,比如床品的设计团队。严选客单不如考拉高,复购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为前期主要卖的是床品和厨具,所以复购率不高;严选在考虑增加复购率高的SKU。 严选的成本-采购成本以及直接人工,严选毛利率20%左右。严选、考拉仍在亏损,考拉gross margin在low teen,operating margin是single digit loss。严选已经接近盈亏平衡了,Q4大促就能达到,丁总对严选的态度是盈亏平衡就行,严选要控制净利润率因为很多竞争对手,不想给竞争对手进入空间。考拉2-3年内不考虑赚钱,先做top line份额;2016年的时候,丁总说希望考拉5年做到500-1000亿GMV, 网易云音乐-还没上升到集团的战略。云音乐的发展方向分为:对内将是艺人上升通道,对外是内容。云音乐对于版权的态度是不缺钱,希望建立起内容护城河。有短视频、图片以及视频的垂直类内容。云音乐活跃用户在集团top3,前期对电商倒流有很大帮助。 内部流量是邮箱,新闻,云音乐,词典;外部流量新客最多是app store(安卓平台,除了应用宝,都有合作,分配比较平均),年初与地方台合作,严选与相亲类节目合作。 邮箱有活跃注册用户9.4亿(2016年底),仍在增加,但增速在降。 小米之家 小米之家有三种开店模式,分别为直营店,专卖店和授权加盟商,目前该店是在盈利状态。开业有3个月,第1个月销售收入是400多万,第2个月是600多万,店铺的仓库不大,40-50平米。其他店的话,在上海开业的首家店,今年累计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 上海直营店直营店有3家,直营店一般都开在一、二线城市。小米的选址都在商场的核心位置,小米倾向于要最好的位置。专卖店的模式是小米出人以及管理经验,投资方投资运营管理,类似于传统加盟店。授权加盟店是收取5%的销售收入,小米不管理经营,该模式仅上线几个月。所有门店的销售价格全部统一。 小米之家的售前和售后是分开的,售后会在直营店的附近开,但售后不会在商场,在房租便宜的地方。 销售收入根据品类分为四大部分:手机类,平板、笔记本类,电视类,生态链类,占比最高的是手机类,约占50%,其次是电视、笔记本、生态链;手机类占比最高的原因:1)小米做手机起家2)手机类单价较生态链高,手机均价1K/2K/3K/4K都有,生态链的小商品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 红米和小米是两个系列,面对消费群体不一样,红米是低端,小米是高端机,其中高端机比较好卖。数量比是1:1,收入比例小米手机更高因为售价高。生态链产品里,卖得最好的是比较便宜的产品,比如充电宝。小米的新货是分配的,不是订的,新的产品和热销产品周转会快一点。每家店的SKU不一定一样,但是大部分会是一样。直营店的SKU是相似的,差别在于新品上市的快慢。客流量是8-10万/月,经过3个月已经稳定下来了,销售转化率在17%。淡季的时候,晚上8点-10点是高峰期,小高峰在中午的前后,一般是周边的写字楼午休过来逛。 运营模式:如果线下有货,卖给顾客,没货就没办法,但会提供特色服务-缺货登记,有货的情况下,会打电话通知顾客前来购买。如果门店缺货,整个渠道都会缺货。线上订货,不能到线下提货。门店的补货周期,按照2周平均均销来计算,一周有两次的补货,在周一和周四;非正常的补货,比如临时性的团购,但是根据门店开得越来越久,数据越来越完善,这种突发性的发生情况会越来越少。线上、线下的供货商品以及价格都是一样。 店的费用 – 房租、人力以及其他,上个月有30多万。小米的坪效35万/米/月,其中生态链占20-25%(最高有28%),手机55%, 笔记本10%,电视10%。 该店的房租有挺大的优惠,商场给小米房租打折是常态。人员占最大的成本,该店的人均成本在6000 – 8000元/人/月,整体占销售收入比例4-5%。 米+ APP的“有品”专区不一定会在小米直营店里销售,必须要够资格了才会在小米之家售卖,该资格选拔需要经过众筹,然后根据顾客对产品的青睐度、喜好度,一定时间会在线上销售,然后销售稳定后,消费者信赖后,再经过淘汰,不会立刻给小米品牌,会是“米+”品牌。 饿了么 运营数据 如果不算百度,现在每月是110亿元的GMV,差不多每单40块ASP。基本上,从年初到现在GMV增长基本上年初到现在260-270%. 去年8月份是37个亿,有300%的增长。去年,450亿GMV,今年饿了吗自己会做到1300亿GMV,超过1300亿几率比较大。百度外卖,现在大概一个月是15亿GMV,如果整合得好的话,到年末预计能到每月20-25亿GMV。饿了么GMV情况:前30个城市,占总GMV80%,前20个城市,占总GMV60%。GMV流水高校站10%,其余为90%;中餐50%多,晚餐接近40%,剩下的是下午茶和早茶等。饿了么收入来源有配送(占主要,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交易费,商家佣金。 ASP接近40元,ASP不是盈亏平衡的关键因素,因为现在如果补贴给得少,没有物流成本,DSP依然可以赚钱,比如高校,平均ASP约 20元出头,因为饿了么补贴成本少,而且多半不负责配送(比较密集,商家自配送或者饿了么做集中配送),饿了么在高校市场已经盈利了。百度外卖是盈利的,亏损只要在公司总部成本部分,毛利是正的,正的还不少。 饿了么单均配送成本和美团差不多,在整个配送端是break-even。盈利预期取决于双方对于骑手的争夺有多激烈,如果对于骑手争夺不激烈的时候,每单能赚1-2块钱,激烈的时候是break-even。如果不考虑补贴,整体在毛利层面是盈利的。补贴还是一个影响盈利的关键因素。上海地区,骑手平均月收入接近8,000元.。 配送成本比公司认为的理想状态高不少,因为按照年底做到3000亿GMV的规模,对骑手的需求还是很高的,双方很多时候互相抢骑手,将成本抬高了。即使是这样,如果不考虑补贴,依然有约2-3块的盈利,如果行业回归理性状态,最终每单赚到4-5块的盈利。 美团业务比较广,有一定的协同性,比如用户习惯于美团的大APP,用户的频次会略高一些。美团在非外卖业务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用户,倒流到外卖业务成本会低一些;但是在过半年到1年,这个优势就不太明显了,因为饿了么在外卖业务上的新客获取都多于美团整体用户了。如果与美团外卖业务合并,并不会触发反垄断,因为两家还在亏,滴滴和快的合并也没有触发反垄断。 非餐饮部分占总GMV不到10%,增长速度快于餐饮。但是对于商超、跑腿送、生鲜、闪送,公司觉得还是需要各个城市一个一个的铺,预计不会有爆发性增长,因为供应链很长,需要深度整合供应链,会较慢;这个市场的规模非常大,而且商家意愿非常大。 饿了么有自营业务,和美食广场的切入点不一样。美食广场定位比一般街边店要高,实际上美食广场覆盖的区域在中心城区,更大量的订单来自于它所不覆盖的地方。在覆盖不了的地方,街边店还是主流,最大问题是质量不容易保证,风味也一般,主要依靠饿了么的外卖流量。饿了么的自营业务能控制质量,能控制口味,虽然和街边店口味上没多大区别,但是质量可控。这类自营业务也可以叫迷你中央厨房,可以使商家拎包入住,很容易的去扩展业务范围。餐饮行业很多亏钱不是在食材上,而是在选址、人工上。所以通过饿了么的自营业务,不会涉及线下选址,扩张风险就下降了。到目前为止,中国有大量的城市连锁店(连锁范围就在同一个城市或区),通过饿了么就可以低风险的扩张,延伸到以前不能触达的地方,虽然不能100%的将菜单标准化,但是实现40%-50%还是能够达到的,这样就能将街边质量不可控的淘汰掉,变成饿了么的自营业务或者联营业务。 饿了么现目前配送半径在3-5公里,正在考虑扩张,好处在于增加供给;但意味成本增加,消费者是否愿意承担;此外,运力的组织,可能会用重包的运输方式。 百度外卖收购完成:1)在商家系统打通上,丰富消费者选择;2)在流量分配方面,百度外卖能帮忙更好的分配流量,有利于消费者的群体区分,在流量方面更好的服务商家。百度去年,16年7月市场份额在20%多,后来百度大幅减少补贴,并且覆盖商家不够多,和饿了么合并后,两家的覆盖都会增加,再给百度适当补贴, 百度GMV会比较容易增长。百度在配送高单价订单上物流成本比较低(比饿了么和美团低),低单价订单物流成本高,因为百度的骑手考核方式更多在于服务高端客户,要求人效低。相反,饿了么在低单价订单更低,如果将百度的低客单价订单交由饿了么配送,每单会节省2-3块成本; 如果将饿了么高客单价订单由百度配送,并单机会增加很多,在服务质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百度外卖很有可能降低单均成本。百度外卖和饿了么订单系统完全分开。 饿了么现在还是一家纯粹的外卖公司,未来其他业务发展取决于:1)手里资源,饿了么现在在打仗,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延伸其他业务;2)如果饿了么和阿里巴巴的关系变得更好,整合变得更好,也会很快的改变形象;3)现目前为止,饿了么没有急着发展其他业务,因为外卖从经济模型上最能justify的行业,如果做好了,当然会有更好的资源去其他领域。 人效和美团差不多,其影响因素在排除技术手段,第一是订单密度,其次服务时间。超时处理是罚钱,但由于骑手有交通事故发生,饿了么会和美团、百度外卖协商将承诺配送时间30分钟提高到35-40分钟,会大幅减少骑手闯红灯等现象。然后是技术手段,现目前技术还不能在监控上发现交通违规行为。 百度外卖投资过一些饭店ERP系统,饿了么会继续用,但并不看好ERP,因为1)中国餐饮行业SKU太多,很少做到连锁经营;2)非连锁经营餐馆或通常连锁经营餐馆对ERP系统需求不大,大的连锁经营餐馆已经有了ERP。 饿了么自营业务中央厨房有1,000家,每个城市都盈利了,模式最大的瓶颈在于严厉法规,饿了么最初有2,000家,后来因为法规严,关闭了一些。但是,饿了么觉得这个业务:1)赚钱;2)需求强烈。一般中央厨房有3-5家商家入驻,覆盖区域在3-5公里。现在平台上商家总数有150-160万,全国性连锁店交易流水占比略微超过10%。对于中央厨房,饿了么希望能渗透到每一个县级城市,因为饿了么看到县级城市消费者对于全国性连锁的需求。中央厨房的投入大概需要20多万。 饿了么现在DAU 1200-1300万,年末大概会在2000万,现在一天30万新客。用户留存方面,24月后,25%还在使用饿了么,整体一个用户平均每天下单6次左右。一线城市的增长和全国是一样的水平。去年饿了么有70-80万商户,现在有140-150万。与美团的商户重叠度高,前30个城市,重叠度有60%.。补贴来自于商户与饿了么,且商户的自补贴高于饿了么,行业都这样。在包含高校的情况下,ASP之前是35块,现在平均是40块,一线城市超过50块,前30城市超过40块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