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盘侠苏宁收了家乐福后,连锁协会裴亮写了篇零售业外资离场的反思,在该篇文章之下,零售界大佬的评论,引用学习一下。
郭戈平
文中对家乐福等外资离场的做了深度思考。“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往”, 资本更是如此。做为同行,不是少了一个对手,而要思考生存条件的变化,红利退去,撒把种子就长好庄稼的地力已经没有,今后靠的是精耕细作,靠的是创新,靠的是效率;做为政府,如何培育企业发展的沃土,营造适合企业发展环境,不光是要提上日程,更是要政策到位,不然持续上涨的成本将会压垮利润微薄行业的更多企业。
Roland
在租金居高不下节节涨,人员工资和福利成本上升的前提下,再加上同业的(含所谓的新零售)恶性竞争下的薄利/亏本甩卖。试问怎么玩?如果商业再下行的话极可能引发低端劳动力的就业困难和商业地产的冬天。请问哪些老牌帝国主义的零售业为什么对新零售的热情不如我们?难道他们傻或其它?
CCFA武瑞玲
不赚钱、难赚钱的环境下,外资可以撒腿跑,中国企业呢?从快消品到快时尚外资零售都在撤出,这个问题要深思、要反思!
吴东明-Tommy Wu
家乐福的退场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肯定是由于电商的发展,无容置疑。不过回头看,传统超市自营的电商平台,无论家乐福、大润发等等,家家都很早有电商团队了,起步也不晚,依托于卖场所以人、财、物的起点也不低,就是没一家做的好的,思其原因,主要还是固守奶酪、花边装饰的思维,并没从根本上将电商作为未来零售的主渠道这样一个地位来看待。 在科技发展时空迭代的当下,这样的行业思维模式也是很普遍现象,比如早期柯达之胶卷,IBM之台式电脑……。第二,还是因为家乐福放弃了自己的特色。95年后刚进中国时候,由于中国疆域辽阔的现象是法国人没遇到过的,也没有管理过的,只能各自为政,各店发挥,歪打正着地契合了中国的地域差异大的特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期强调了集中化集团单一管理模式,反而各地同质化严重,逐步丢失市场。—原家乐福大中华区税务总监 Tommy
Roland
ALDI目前处于新鲜期!由于刚开两家,目前其商品体系的优点还没显现。希望能尽快多开点并将自己的商品体系的优点显现出来!
徐涵
外资零售企业退出与总部的经营状况和经营策略有关,也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密切相关,还有本土零售业成长的冲击,当然,更是来自成本核算的压力。成本核算不仅包括经营成本,还有政策成本、环境成本、竞争成本,以及一些难以言说的成本。中国是个大市场,有潜力有吸引力,不定期洗牌也正常,有走的也会有来的。
无梦
是成本问题,还是销售问题?或是管理问题?业态问题?或是太高傲?或是区域零售太强大?或是一线城市消费者不再喜欢任何大卖场?阿尔迪与好市多就能被国人接受?总之,这是个案还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