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初,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华传媒”)决定建设新的图书物流配送中心,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调研,最终选择了北京伍强科技有限公司为该项目的系统集成商。上海新华传媒物流中心自2006年8月正式开始动工,到2007年10月22日建成并成功上线运行,仅用了14个月,成为国内建设周期最短的图书配送中心项目。该中心建筑面积
30000平方米,可以达到年配送
40亿码洋的目标。物流系统采用高度信息化和适度自动化相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集成化的图书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系统和物流管理系统有机结合,实现了商流、物流、资金流的高度集成;
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拣选、输送和分拣系统,使物流中心的各个作业环节和作业过程井然有序,高效流畅。
由于该项目系统设计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建成后的上海新华传媒物流中心创造了我国图书配送中心建设的多项新记录,因此备受业界瞩目。
建设过程
图书发行是上海新华传媒最重要的主业之一。作为上海市最大的图书发行公司,新华传媒拥有大中小不同类型的售书网点2000余家,2004年销售额近15亿码洋。而公司的物流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图书发行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瓶颈。
新华传媒高层认识到,图书发行公司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物流、连锁经营和信息化三个方面,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华传媒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基于成功建设世界领先的图书物流配送中心的理想,新华传媒于2005年9月成立了“现代图书物流中心项目小组”,显示出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
项目小组通过吸收海内外、行业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成果,借鉴同行业有关物流信息系统、现代物流模式和设备应用的成功经验,同时分析兄弟省市新华书店物流系统建设的利弊得失,对图书物流中心的楼层布局、主要业务流程设计、相关需求以及工艺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规划。为了保证图书物流中心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设施的先进性,项目小组与众多颇具实力的国内外企业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并严格按照“规范、公开”的原则和招标程序,对系统集成商进行了招投标。经过专家评审,北京伍强科技有限公司最终中标。
本着建设一座符合新华传媒自身特点和出版物物流特性的,具有高度信息化、适度自动化、流程科学化,运作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实用而有效的现代图书物流中心的目标,北京伍强科技与项目小组一起,全面展开了物流中心的工艺设备、系统开发和实施等各项工作。在此过程中,该项目的建设既得到了上海市委宣传部等上级单位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新华传媒哈九如董事长和其他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项目主要负责人新华传媒物流中心总经理姜胜青、信息中心总经理顾明良和总裁助理吕瑜,一年多来几乎每天都到工程现场监督检查,参与具体流程制定和技术讨论,付出了辛勤劳动。这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
系统构成与设计创新
新华传媒物流中心位于上海市闸北区沪太路和汶水路交汇处,紧邻中环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38亩,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其中物流中心30000平方米;
- 总投资1.3亿元,其中物流系统及设备投资4000万元。
- 系统设计能力年配送40亿码洋,其中,一般图书26亿码洋。一般图书退货4亿码洋。教材4亿码洋,音像制品3亿码洋,文教用品3亿码洋。
物流系统共由5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
- 教材处理系统:负责处理教材的到货、储存和配发业务;
- 一般图书处理系统:负责处理图书的接收、翻理、直配、储存、拣选、配送业务:
- 一般图书销退处理系统:负责处理图书销退过程中的接收、分类、退社、上架各环节的业务;
- 音像处理系统:负责处理音像制品的到货、储存和配发业务;
- 文教用品处理系统:负责处理
上海新华传媒概况
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上海新华发行集团经过改制三步走,实现成功上市的文化传媒类企业。下设书城连锁、新华连锁、中盘、文音、电子商务、新媒体等事业部和物流、订单、财务、信息、行政、人力资源、投资管理等部门。主营业务为文化传媒市场运作,其中,出版物的批发和零售是目前主营业务的重要部分。新华传媒是上海地区唯一使用“新华书店”集体商标的企业,拥有大型书城、中小型新华书店门市以及超市卖场售书点等大中小不同类型的售书网点2000余家,图书零售总量占上海零售总量的65%以上。此外,还拥有3家不同类型的出版物批发交易场所。
新华传媒在做强做大出版物发行主业的基础上,致力于开发电子商务、出版信息、动漫产品、平面供稿、报刊发行等新媒体业务,现经营3家报纸,并投资了多家文化传媒类企业,在国内文化传媒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公司将通过渠道整合、产品整合和管理整合,实施跨媒体、跨区域的多元化经营,实现产业链的上下延伸和关联产品的业务联动。通过业务运作和资本运作,努力打造成一个集图书、报刊、数字多媒体、影印、视听等产品于一体,中盘批发、连锁经营、平面媒体、互联网络横向融合.跨地区发展,具有强大竞争力、市场运作能力和文化产业影响力的优秀的出版物发行经销商和依附于出版物的广告运营商。文教用品的到货、储存和配发业务。
新华传媒物流中心通过广泛应用电子标签和RF无线技术。结合自动分拣与自动输送系统,实现了无纸化与部分自动化作业,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与准确率。同时,物流中心特别强调了信息化建设,采用了世界著名的仓储管理系统INFOR SSA 4000实现统一的库存管理,该系统与企业ERP系统共同构成了新华传媒的信息系统。值得一提的是,在物流中心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新华传媒还进行了商流系统的建设。尽管难度很大,但实际运行结果表明,上海新华传媒信息化建设获得了巨大成功。位于物流中心的主机房主要有4台高端小型机服务器和大容量磁盘柜,组成双机热备份系统,负责商流和物流业务,目前在国内还是不多见的。
由于采用了多项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物流技术,集成一体化成为该中心物流系统的突出特点,其中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图书、教材、音像、文教用品、退货一体化,图书到货、翻理、编目、入库一体化,图书添配、直配拣选和打包复核一体化,以及图书入库、直配、拣选、称重、分拣自动化。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新华传媒物流中心的建设始终以创新为主题,创新体现在系统设计的各个方面:
1)教材采用全直配模式,采 用优先分配终端算法,推行面向学校发货的一站式服务,全面解决教材配送中由于季节明显、中间环节多,导致占地大、浪费大的问题。
2)图书收货、翻理、新书注册实现流水线作业,在节约到货翻理空间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缩短了翻理时间。
3)图书直配采用电子标签系统和RF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直配品种和直配能力没有限制,解决了图书直配难题。
4)创造性地提出二段式上架策略,大大提高了系统能力,并使系统处理能力摆脱了过去与品种密切相关的约束。
5)图书储存按照班组设计,高效率实现配送按班组进行;货架设计采用集成化设计思想,结合图书自身特点和图书存储特点,高效率解决了储存和ABC移库问题。
6)并包计算采用模糊成件算法,既考虑路线优化问题,又考虑拣选效率和最长路线问题,并从根本上消除了零包现象。此外,拣选与直配实现了自动并包。
7)图书销退运用二次分类算法和电子标签辅助技术,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新华书店的退货难题。
8)图书拣选复核采用重量复核技术,在对数以万计的图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原理,对图书误差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了影响图书重量复核精度的关键因素,即图书重量的系统误差,提炼出重量复核的计算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重量复核的关键问题。复核精度在判断正确拣选时保持在90%以上,在判断错误拣选时保持在99.9%以上,大大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
9)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系统实现一体化,为科学决策、以市场需求拉动采购提供技术支持。此举将深刻影响目前新华书店的采购模式,大幅度节约物流成本,节约国家资源,并提高了配送服务水平与满足率。
基于以上诸多创新。物流中心总经理姜胜青认为,建成后的新华传媒物流中心将创造我国图书物流建设的多项新记录:
在不到38亩土地的基础上,完成每年高达40亿码洋的图书配送,土地占用仅为目前国内已建成的图书物流中心的20%~30%;
整个项目从开工建设到一次上线运行,仅用了14个月时间,刷新了我国大型物流中心建设最短周期的记录;
年图书流转次数将达到10~12次,比目前全国平均水平提高2倍以上,是一般省店的4倍以上;
在一个项目中同时应用多项新技术,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全面更新了收货、直配、储存、拣选、复核、销退等各个环节的设计思想,全面实现了供应链管理与物流配送管理一体化,将成为我国图书物流建设新的里程碑,引领我国图书物流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新华传媒物流中心在提升技术含量、优化作业流程、强化监控水平等方面呈现出“经济、快速、安全、准确”的特点,使其成为具有较为成熟的物流理念、符合出版物物流特点、引领我国图书物流发展方向的新一代图书物流中心的标志,它的建成将为新华传媒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技术亮点
新华传媒物流中心是目前国内采用新技术最多的图书物流配送中心,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图书配送领域的诸多问题。其技术创新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到货翻理系统
到货翻理系统包括图书到货、图书整理、图书编目、图书分配等多项业务,是图书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新设计的到货翻理系统具有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翻理效率高、翻理时间短等优势。
2.到货直配系统
图书直配与交叉转运(CROSS-DOCKING)模式相类似,但又有不同。图书到货直配通常占新华传媒物流中心到货量的50%~65%,是图书物流配送系统设计的关键。由于品种太多,图书直配存在很大困难,主要是一书多店问题和一书一店问题的矛盾很难协调。
新华传媒物流中心一般图书未来每天到货品种要求达到6000种以上,到货码洋超过800万。到货直配系统针对一书多店和一书单店的特点,分别采用摘果式配送和播种式配送技术,并综合运用RF技术和DPS电子标签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以往系统作业效率低的问题。
3.高密度的货架系统
新华书店图书中心一般要求库存品种超过25万种,是图书物流系统的主要特点,对货架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新设计的图书储存系统采用阁楼式货架,大大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并在货架设计上采用不同大小的货位设计,充分满足图书的高效储存要求。大宗图书采用托盘货位,充分体现了系统设计的灵活性。
4.图书重量复核技术应用
对拣选出的图书进行复核是图书配送中的难题,采用扫描复核,不仅成本高,同时还难以保证准确性。因此。采用其他技术进行复核成为研究的重点,而重量复核就是其中一种技术。
北京伍强科技公司运用统计学原理对图书的重量误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找出了决定重量复核技术可行的关键因素,最终将重量复核技术应用到新华传媒物流中心,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5.基于二次分类的图书退货系统
退货约占一般省店发货量的25%~30%。目前,中国有大约570家出版社,一般供应商约1500家,每年出版新书约12万种,再版图书10万种。一般图书的退货处理是一个比发货难度大很多的难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图书退货要解决部分图书从新华书店退回到出版社或供应商,其他部分上架再销售的问题。新华传媒物流中心采用的二次分类法是一种具有独创性的系统设计。
简单来说,二次分类就是先将图书按照出版社(供应商)和品种分为若干大类,然后再在大类中进行第二次分类,以实现图书到出版社(供应商)或到物流中心储存货位的目的。
6.基于路线优化的模糊成件算法
由于新华传媒物流中心面积达3万平方米,如果不加分析和优化,一个包件最长拣选路线将超过600米,拣选时间和周转箱行走时间将超过30分钟,其他辅助时间也将达到30分钟。这是物流中心设计所应避免的,因此必须对拣选路线进行优化。
其实,对于一个周转箱(一件图书)来说,其装箱容量本身就是一个区间:一般要求码洋在800N1200之间,长宽高的大致尺寸在200×300×400mm左右,重量在15~20kg。这是模糊成件的基本前提。
模糊成件为路线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满足基本成件原则的基础上,选择较短的路线将会得到很好的总体效果。此外,模糊成件使成件效果非常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零包。这是一般系统很难做到的。
7.多楼层提升机系统冗余设计
新华传媒物流中心输送系统特别是提升机系统的冗余设计, 保障了整个物流系统的可靠性。
作业流程
一、一般图书
一般图书配送是图书物流中心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新华传媒物流中心一般图书配送分为入库翻理作业区、图书到货直接配送区、图书储存区、大宗图书储存区和图书分拣打包复核区。一般图书储存区设计各种规格货位12.25万个,可以满足40万个品种、共2.5亿码洋的储存要求。
1.入库翻理
每天到货量通常为700~850万码洋(35~45万册),种次将达到6000个以上,其中新书约600种。最大的订单一次送货可达400个种次,约30万码洋。
入库翻理就是将图书按类分开,对新书进行编目注册,完成上架、直配拆分等工作,是图书物流的关键内容。而新书在线编目是本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将整体翻理速度提高了一倍以上,使单本图书的翻理时间至少缩短了3个小时。
2.直配
对于一书多店情形,采用电子标签辅助的摘果方式处理,大大提高了拣选速度。系统设计了8个区域共1050组电子标签。可以完成每天约3000件的直配任务。
对于一书一店情形,采用RF辅助按门店和按班组播种方式,设计了4个区域共480个播种点,大大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上架
上架区域包括:二段式货架区域、播种区域、摘果区域、一般图书储存区、大宗图书储存区。整个系统的上架操作均采用RF技术支持,使上架简单而准确。
RF操作要求扫描周转箱号获得目标地址系列,扫描书号获得对品种的确认,扫描货位号获得最后确认。
4.拣选
系统的发货是按照波次进行的,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服务水平,并减少对资源(如暂存区域、分拣路线)的需求。
拣选的主要操作是按区域拣货,全部储存区域设计了23个拣选区域。一次拣选可以对多个周转箱,并采用模糊成件算法,可以使拣选路径达到最短。
5.分拣
分拣采用POP UP型自动分拣设备,设计了13个出口,对应13条路线。每小时最大可完成1200件图书的分拣。
6.打包复核
打包复核是拣选作业的最后复核环节。采用重量复核技术解决拣选自动复核问题。重量复核分为图书标定、周转箱标定、动态测量和模糊判定等几个环节,最后系统根据实际测量结果完成对拣选正确性的判断。此外。系统还设计了人工复核程序,以满足特定情况下图书人工复核的需要。
包装分为周转箱包装和纸包装两种情况,由系统自动确定。
7.发货
拣选完成的订单经过检查无误后即可以进入发运程序。发运是按照路线进行的。
二、音像制品
新华传媒音像制品的库存品种仅为3万种,每天配送量也只有一般图书的1/8~1/10,所以在大部分情形下,采用人工处理为主。音像制品的直配比例达到70%以上,这一点也降低了对库存的要求。
音像制品配送系统设在物流中心四楼,占地3200平方米,设计储存区8000个货位,可以满足库存24500件、约2500万码洋的储存要求。系统设计音像与一般图书进行统一配送,所以输送线的设计覆盖了音像部分。
音像制品配送过程与一般图书基本类似,分为接收、翻理、直配、上架、拣选、复核、发送等环节,但是音像的品种、数量和配送方式与一般图书存在差异。在配送过程中,音像与图书的最大差异是标签的处理:
1.系统内的配送:要求在发货时打印标签,并逐一粘贴;
2.系统外的配送:一般不需要打印标签;
3.超市和大卖场:要求按照特种规格打印标签,如莲花超市、家乐福,每个店的标签纸都不一样,增加了配送难度。
三、图书和音像退货
退货作为一个单独的系统,设在物流中心的四楼,面积约1500平方米,设计储存货位9500个,储存能力约900万码洋,可以满足一般图书和音像制品的退货储存要求。
退货作业分为接收、翻理、一次分类、二次分类、退社和上架几个主要环节。退货系统设计是新华传媒物流系统的主要内容之一,具有创新意义的二次分类系统为图书退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
新华传媒物流中心退货作业的复杂性表现在每天需要完成约1000件图书(约100万码洋)、高达8000~10000种的退货翻理任务。这些图书分别属于约1000个供应商(其中出版社约570家,主要代理商约400家),其中,部分图书需要上架进行二次销售(比例约为50%~60%),部分图书则由于污损严重,需要退回书店。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工作,传统手工作业方式需要60~70人。由于操作时间长,效率低,信息不及时,导致退货商品很难再进行销售,并经常出现一边大量退货、一边又产生大量订单的奇怪现象,导致每年的退货成本达到数百万元。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有关专家
建议采用高速分拣系统完成退货分类工作,在实际应用中尽管可以大大减轻退货的劳动强度,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得益于分拣系统的启发,新华传媒物流中心采用二次分类技术解决了图书退货难题,可以大大减少人员数量(是传统操作方式的1/2,略多于高速分拣系统),降低劳动强度,节约投资成本(仅为高速分拣系统的1/5)。
四、中小学课本
课本配送是物流中心的重要业务。由于课本数量大,品种相对较少,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一般均以传统处理方式为主,不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辅助。上海新华传媒的课本业务每年仅为4亿码洋,其中秋季为2.6亿码洋,春季为1.4亿码洋,在全国新华书店系统中是比较小的。
课本配送有完整的征订单,所以操作相对比较简单。新华传媒的课本配送着重解决三方面问题:其一是针对季节性强的特点,要求减少库存及仓库占用空间;其二是针对地区仓库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具备库存条件的区县优先配送;其三是直接配送到学校,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在全国还从来没有谁去思考这一问题,但在上海最终实现了对1600所学校的直接配送。
为此,物流中心在设计时提出了“当前配送用户”的概念。所谓“当前用户”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用户是当前优先配送的对象;二是该用户具备优先配送的条件,如库存情况符合要求等。
课本配送中心设置在物流中心一楼,占地3000平方米,除设计平面堆放区域外,还配有少量货架,以完成部分货物的储存。
五、文教用品
文教用品配送是上海新华传媒物流中心的特色之一,每年完成3亿元的配送业务,在全国并不多见。文教用品配送本身也比较简单,主要原因是品种少(约3000个)。退货也少(小于5%)。
文教用品作业区位于四楼,占地2000平方米,分为收货、一般储存、贵重品储存、大件货物储存和发货5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