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时的“定义”
定义一:是指劳动者工作的时间,也就是出勤工时,比如说1名工人工作1小时,工时为1,工作2小时,工时为2;如果2名工人工作2小时,工时即为4。
定义二:是指一项工作,由一名合格的工人来完成,所需要的时间,也叫标准工时。
定义一与定义二的区别:
当2名工人同时生产同一件产品,或完成某件工作量相等的事情,工人甲用了2小时,即工时为2,工人乙用了4小时,即工时为4,这里的工时就是定义一的概念。
而他们所完成的工作,一名合格的工人通常需要的时间是3小时左右,即标准工时为3。
定义一和定义二主要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指工作用掉的时间或在岗时间,一个是指工作有效时间或劳动者实际生产创造价值时所用的时间。
二、研究工时的意义
研究工时,分析实际需要的工作时间与实际用掉的工作时间进行对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对工人进行考核,体现多劳多得。有不少用人单位在支付工人工资时,是根据工人出勤的时间来支付劳动报酬,不是根据工人工作中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支付劳动报酬。如果没有有效的考核,就会容易导致消极怠工,支付豪无意义的加班费用。当我们能够测算出某件工作在通常情况下需要的工作时间,就可以做到合理的按量对工人进行考核,按工作量完成情况支付劳动报酬。或者,可以考核员工的工作效率,对通常能按时或超时完成工作的员工给予表扬和奖励,对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工作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处罚,甚至是淘汰。
三、标准工时的计算
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工序的复杂程度,我们在计算标准工时时就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在计算1名打字员打印一篇文稿需要的时间时,需要知道这篇文稿的字数,同时要看这篇文稿的格式情况,比如说文稿的语言是否相同,字体格式和大小是否相同。在这里文稿字数我们称之为计量值,字数越多,计量值就越大。格式情况我们称之为修正值,越复杂的格式,修正值就越大。那么完成这篇文稿的时间应当等于(计量值×修正值)/平均工作效率。
标准工时的计算需要通过长期的工作经验的积累,找出影响这项工作的主要参数和次要参数,判断出哪些是计量值,哪些是修正值。通过一定时间的数据统计,和相关的操作实验而得来。标准工时,肯定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不可能完全准确,它只是一种参考值。应当说,是在一般情况下,大多合格工人可以达到或超过的。所以,我们大多工作是可以计算出理论的标准工时的。
四、有关于标准工时的利用
假设一项工作需要1个工人1个小时来完成,我们可以称这项工作的标准工时为1,同时我们可以设定这项工作的值为60分,那么这项工作如果2个人来完成,每人将获得30分,如果是3个人来完成,每人将获得20分。
如果一项工作需要10个工时来完成,那么这项工作的值就是600分。如果1个人完成了这项工作,那么他将获得600分,如果这件事是3个人来完成,那么每人将获得200分。至于工作人员实际用了多少时间,不会改变这项工作的值。
如果说一项工作需要10个工时来完成,即值为600分。如果甲花了8个小时完成,甲每小时的产值就是600/8,如果乙花了12个小时完成,乙每小时产值就是600/12。那么可以证明甲的工作效率比乙高,甲可以在单位有效时间内创造比乙多的价值。这里的甲和乙,可以代表不同的员工,也可以代表不同的工作小组。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不仅可以算出每个员工每天、每周、每月获得的工作值,还可以看出每个员工的工作效率。如果一个员工即使到岗上班,而一天当中什么工作都没有做,那么他获得的值就是“0”,如果工作量越多,工作效率越高,那么他获得的值就越高,最终我们通过每个人获得的分值进行考评。
阅读全文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