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 进口葡萄酒与冷链物流
《中国葡萄酒市场白皮书(2011-2012)》指出,中国已成为了葡萄酒第五大消费国,仅2011年中国人就计消费了19亿瓶葡萄酒。如果按目前13亿的人口基数来计算,就是一个中国人平均每年至少会消费掉一瓶多的葡萄酒。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进口葡萄酒的数量呈现大幅度增长的态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根据国内海关一组最新的进口葡萄酒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自法国进口葡萄酒17万千升,同比去年增加了11.3%。除此之外,来自智利、美国、新西兰的进口量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仅智利一个国家就进口了6.107万千升,同比上年增长了3.2%。葡萄酒要想从进口经销商手中辗转到消费者的餐桌上,必然要经过一系列的物流活动。随着进口量的不断提升,进口葡萄酒经销商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密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很多的矛盾和问题,怎样合理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使得二者和谐发展,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葡萄酒与冷链物流均属国内新兴产业
葡萄酒在我国本身就是新兴产业,虽然近几年发展迅猛,但是毕竟还是小众消费产品,尤其对于进口葡萄酒来说,更是如此。通常,在大多数国人的传统印象里,进口葡萄酒常常会不自觉的与奢侈品联系在一起,这就间接的决定了葡萄酒的小众消费属性。
小众消费的一个明显局限性就是覆盖人群的范围狭窄,利润发展空间有限。进口葡萄酒事业尚且如此,何况依托其发展的葡萄酒物流业了。如果说进口葡萄酒在中国是一项新兴的产业,那么专门从事葡萄酒仓储和运输的葡萄酒物流业就是新兴中的新兴。
葡萄酒冷链物流的关键问题是成本
同时,葡萄酒自身的特性又使得其无论是对仓储还是运输都在温度和湿度上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我们可以通常所说的冷链物流或者温控物流。而如果想要满足葡萄酒这种物流要求,冷链物流企业必然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达到进口葡萄酒经销商的要求。事实上,如果单从技术硬件角度讲,国内物流企业已经可以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夏铭就表示“物流硬件方面没有太大问题,比如我在北京的冷库,从最冷的零下25度,保存18度,甚至保存零下15度都没有问题。”
但是国内到目前为止却仍然没有一个专业的从事葡萄酒物流企业。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成本的问题。冷链物流的成本投入原本就不低,再加上还要满足葡萄酒的一些特性要求,此间的投入可想而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简称“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向逸香网记者表示“冷链物流原本就是一个门槛比较高的行业,再加上葡萄酒的恒温恒湿的特殊要求,其中的成本投入之高可想而知。比如建立一个冷库,每平方米的投入三千往上,稍微好点的也要四千。一辆适配的冷藏车大概要两万,一辆干线用的四五十万,投入比较大。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成本问题。”
利润微薄与高昂费用的矛盾突出
换个角度来说,即使有冷链物流企业愿意不计较成本的提供如此专业的服务,进口葡萄酒的经销商恐怕也难以承受由此产生的高昂费用。尽管坊间一直流传着进口葡萄酒是如何的高利润,但是据记者向相关人士了解所知,事实情况并非如此。目前,我国的葡萄酒领域竞争激烈,除了国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之间的竞争之外,进口葡萄酒经销商之间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再加上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口葡萄酒的利润空间被大大的压缩。“从我的角度观察,尽管目前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非常快,酒商数量飞速增长,201年整个中国葡萄酒销量,光是进口葡萄酒就有3000多万标箱,加上中国葡萄酒的话,一共有1亿多万标箱,总量是非常大的。这么大的过程中,真正使用冷链或者恒温运输的一些酒商可能比例非常少。在我看来,毕竟葡萄酒利润并不像大家想象的如此之暴利,比如前两年卖拉菲酒跟搬萝卜,搬土豆一样,可能卖出一瓶价值几万块的酒,实际上利润只有50块。而对于成本的控制是很多企业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葡萄酒行业资深运营专家亓闻如此向记者表述。
具体解决方案仍在探索过程中
如果想要解决进口葡萄酒经销商与冷链物流之间的这种矛盾,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实行共同配送。但是由于目前国内进口葡萄酒行业的准入标准较低,进口葡萄酒经销商良莠不齐,要实行共同配送恐怕还需时日。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提高进口葡萄酒行业的准入标准之外加强葡萄酒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工作,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事情。就像很多食品诸如奶制品一样,大多数消费者都知道它是需要低温保存的,如果物流过程中不能恒温保存,那么这些奶制品就会变质,以至于无法食用。正是因为消费者有着这样的共识,才使得乳品企业和消费者愿意为此埋单。
另外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样,进口葡萄酒毕竟是一项新兴产业,各方面的力量有限,真正肩负着推广普及重任的还是国产葡萄酒。二商骏德酒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建华也表示“葡萄酒运输需要恒温,从葡萄酒教育和知识普及方面来讲,有专门做进口葡萄酒比较大的企业,也有专业从事教育的。但是,真正的教育还是要靠中国民族国产葡萄酒企业,他们才是其中的中坚力量。进口葡萄酒企业做得多大也好,站在这些企业面前仍然很年轻!”
2022-06-29 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