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计划 | 消费品下市管理实例 - 下篇
原创 2018-04-16
上篇讲了如何选择和评估下市产品,那对于这些确认想下市的产品,要如何算成本给管理层看?分不同的情况:
选项一:一刀切
一刀切(frontal cut),想让产品立马从市场上消失,就要做经销商退货和零售商退货。这里统称渠道退货。
下市总成本=渠道退货金额+退回产品库存金额+大仓原库存金额+销毁费+(工厂成品库存金额+原料包材金额+销毁费)
(*在销毁之前,要努力寻找清货渠道,包括员工福利等,以不冲击主流渠道为原则)
Frontal cut常见于毛利高的行业,为战略性的新品铺路的情况。因为渠道库存高的情况下,代价比较大。
选项二:自然下市
就是自然售罄。根据现有大仓库存、渠道库存、原料包材库存和销售预测,测算自然下市时间。
这是比较经济的方法,在产品销售末期还可以通过配额,平衡各经销商库存,最小化退货和换货。且把握一点,老品卖完之后才派发新品,且在与经销商、零售商的合同或协议中约定非公司政策性退货的商品,不允许退货。
(*当然如果公司和经销商/零售商签署的就是有退货条款的合同,那么就要在宣布下市之前准备好退货预算。若是代销模式,那本来就是你的库存。)
选项三:二者的结合
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咱们可能没办法让所有SKU都自然下市,因为要照顾同系列产品或搭配使用的产品一起行动,在差不多的时候下市。这时候就要做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举例说明:
比如一个系列有A、B、C、D四个SKU,其大仓库存分别能覆盖到3月、4月、5月、6月的sell-in。考虑到经销商库存1个月、零售商库存1个月,通过最后两个月的配额销售来平衡各经销商库存之后,四个SKU在终端分别能大致售卖到5月、6月、7月和8月。在这样不整齐的局面下,就需要通过测算来决定几月下市,特别是为了干干净净切新品的情况下。我们就以比较严格的有新品上市的情况来举例:
a) 如果想终端不断货,就是6月统一上新。四个SKU都在5月底下市。除了A正好卖完,B、C、D都会多货。那么在最后几个月,通过配额限量销售来尽量减少库存下放,控制退货成本。下市的成本就是卖到5月底为止:
- 多出来的“大仓+经销商+零售商”的库存金额,以成本价计(standard cost);
- 零售商和经销商退货的金额,以售价计(retail price/catalogue price),退货有折扣的,以折扣价计;
- “大仓+经销商+零售商”的库存销毁费,根据大类的销毁费比例来估算。比如彩妆一般是5%,但大洗护能占到15%左右,销毁公司收销毁费是按重量计,我们这里做合理简化。如果最终有其它途径处理库存是最好,但建议先按最差条件做测算。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