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脑洞怪Sally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051782/answer/1340136803
来源:知乎
2018年我就关注了这个问题,但鉴于当时自己也没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和题主一样迷茫,只是在网上看看各种评价,企图了解别人的经验,但现在我本科已经临近毕业,步入了实习阶段,却发现这个答案下仍然没有足够完整的答案,能够系统的梳理物流管理这个科系的相关知识,提供有效的帮助,以及我自己也长期在知乎潜水,看过很多答案,发现对于这个专业的评价差别实在是有点大,所以才不请自来的回答:物流管理真的那么不堪吗?
并想更进一步的探讨:本科报考物流,到底值不值得?
同时现在也正值2020高考之际,许多高中生即将迈入大学阶段,在报考选择的时候,相对于法律金融英文这些传统型学科,对于物流学科一定有更多的不解和迷茫,虽然我的现有经验还不够富足,但还是希望能借助这个回答,帮助到一些报考的小朋友们,以及可能还有一些,未来遭遇专业调剂的小朋友们。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的个人背景和感受:
本科在台湾逢甲大学读运输与物流学系,研究生计划去欧洲读供应链管理,目前由于疫情办了休学,处于Gap状态,在某B轮融资的供应链公司实习,公司领导都有在菜鸟和京东的工作经验。
从2016年我选择读这个专业开始,和不同的人聊职业规划和道路选择,就是夸赞与不解齐飞,各占一半。
夸赞的人说:「国内物流目前还在初级阶段,前景很好,机会很多。」
不解的人说:「毕业了是要去送快递吗?」
前者基本是有一定行业经验的互联网从业者,而后者多半是同龄朋友或父母辈的家长朋友。
不过我相信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高校物流专业的日趋完善,后者也会在未来转变为前者。
而为了能够更好的梳理物流管理这个专业,以及分享我对供应链物流这个行业的一些认知,我的答案会主要从三个角度出发,并在最后做一个总结。
(大家也可以当作一个目录来索引,因为这个答案有1万6千字,挺长的):
零、供应链与物流的概念
一、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学科在中国(不包含港澳台地区)高校的状况
1.供应链与物流相关专业的表现形式
2.物流与供应链专业在国内高校的发展历史
3.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分析
二、供应链物流行业的人才市场
1.职业类型与对应薪资
2.人才需求状况
3.人才供给状况
4.从业者现状
三、物流人的核心技能点与发展方向
1.物流人才需要的能力
2.未来发展方向
四、分析与总结
1.物流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
2.相关专业的一些报考和学习建议
3.话唠Sally的废话时间
零、供应链与物流的概念
把概念整理放在最前面,是觉得,如果要选择这个新兴专业的话,了解其定义应该是第一步。
在选择报考物流管理的时候,很多小朋友们大概只是单纯觉得这两年快递与电商行业兴起,整个供应链物流大环境飞速发展,所以才对这个专业产生了初步的兴趣。
仔细想想,我们的选择也只是大时代的趋势而已,2009年双十一购物节拉开帷幕,2010年美团外卖创立,作为95后,电商与外卖几乎与我们青春期的成长相伴,时代浪潮促使了兴趣的产生。
但因为兴趣选择这个专业的我,高中毕业的时候甚至搞不清楚供应链和物流这两个名词的基础概念,以及最近工作的时候,和公司人资部门的HR小姐姐聊天,她也表示,在跟别人介绍「供应链」这个名词时,很容易感到抽象与困惑,不懂如何去正确表达。
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这些概念的:
1.【供应链Supply chain】
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2.【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即为集成业务流程,供应链管理指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客户的所有过程。供应链管理就是协调企业内外资源来共同满足消费者需求。
3.【物流Logistics】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消费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4.【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
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上的专业学科。
这种名词解说的确充分且学术,但看了也是真令人抽象且令人头大。反正直到大一结束,我都还是被供应链和物流的概念搞得昏头转向,会考试,但没懂。
可作为学生,我的整个知识的体系架构仍然是在书本上建立起来的,而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加深,是在看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供应链物流管理》之后。里面有几句话,要比百度百科更直观一些,也更点拨了我:
1.物流强调库存在供应链中移动和存放定位等工作
2.物流是供应链的一个组成部分,供应链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框架。
3.物流管理,是通过正确选择库存的时间和存放地点实现了增值
因为要撰写答案,我在知网寻找相关论文的时候,看到一张清晰合适的「供应链生态图」,也在这里分享给大家,来自2020年5月的《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由北京物资学院的何明珂教授撰写的《供应链管理的兴起:新动能、新特征与新学科》。
供应链生态图
但我一直很难去向一个完全不懂供应链物流的人说明,我的专业和工作到底是什么,例如我妈,我总是不知道要怎么去跟她解释「你女儿毕业以后才不是要去送快递呢!」。
直到2019年看电影《阿拉丁》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个童话故事其实很适合用来说明:
假如阿拉丁代表客户,那么灯神各式各样的愿望服务,其实就是在做供应链管理,而物流管理,就是灯神具有「运物」作用的响指,也有一点像哆啦A梦的口袋——能将阿拉丁梦想的珍宝存放妥当,并能欻一下送到他眼前。
而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客户不会只是阿拉丁一个人,不同的产品针对不同的客户被设计,被制造,被储存,被购买,被运送,在各个企业的合作之下,跨越时间和空间送达至客户面前。客户越多,愿望当然会更多更复杂,而更多更复杂的愿望需要更多元的物流运输,也需要更多元的供应链提供框架。
这也是我们选择物流和供应链相关专业后需要去做的事情:
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拥有「打响指」的技能,投入社会后,更快更好的将「阿拉丁」想要的东西送到他面前。
而有了这个认知之后,还会觉得物流管理不堪吗?
一、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学科在中国(不包含港澳台地区)高校的状况
在确认了名词定义之后,其实不难发现,在学术界,供应链与物流及其管理的解释上仍然是存在许多交叉重叠的,而这一特性投射到供应链与物流学科的设立上,则会体现的更加明显。
上文提到的《供应链管理的兴起:新动能、新特征与新学科》中,何明珂教授如此指出供应链管理的学科属性:
供应链管理是新兴交叉学科。
之所以是新兴学科,是因为该学科是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 2001 年我国加入 WTO 后由于供应链管理的兴起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学科,产生的历史很短,但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我国已经开展大规模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术交流活动,但学科标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没有来得及引入供应链管理。
之所以是交叉学科,是因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该学科的主体是管理学,但该学科还涉及资源配置等经济学问题,涉及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工学问题,涉及网络优化等理学问题,多学科交叉为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可能。 供应链管理学科建设的关键,在本科层面是要处理好与“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冶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采购管理专业及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等专业的关系;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层面,是要处理好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学科的关系。
虽然论文针对的是供应链管理,但物流管理专业让人感觉不堪的主要原因,也基本都在这段话里面得到了体现:
1.供应链物流相关学科课程设置交叉重叠多,特性少、共性多,具有一定同质化现象
2.新兴产业,新兴学科,相关学科设立的政策下得快且及时,但还不够好,尚且需要时间完善
3.由于环境和政策的导向,大批量学校设立相关专业,大批量学科小白鼠出现
由于我个人是在台湾地区就读本科的,对于中国大陆高校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学科历史,原本是缺乏了解的,但我在实习后,一方面有些震惊的得知,公司的80后前辈,本科与研究生竟然都就读物流管理,另一方面,也困惑于明明是供应链部门,内部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的人数比例约50%,本科率约50%,为了解读这个现象,我才做了一些学科表现形式与历史梳理,并且进一步的重点分析了设立物流管理学科的高校状况。
1.供应链与物流相关专业的表现形式
在对各个高校相关学科设置进行搜索之后,我发现相关专业的设置及名称基本上有五类: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电子商务、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
其中又以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电子商务为主。
而这五类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有所不同,培养人才的方向也自然有不同的针对性。
搜索了网上可以搜寻到的课程明细后,我尝试对这五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制作了课程明细表,试图更明确其各自的人才培养方向,从而更好的说明「物流管理」的专业特性及意义。
(这些专业本身也都很新,专家都说了,课程设置需要考虑怎样才能更好的处理关系(而且我又不是老师或者专家,也没都上过这些课,整理的也没那么好,肯定会有很多缺漏跟不够完美的地方(但我在旅游的高铁上都在认真研究这个(所以别杠我,我会哭的
整理后不难发现,尽管课程上有许多重叠的部分,普遍性要求供应链物流基础,并延伸至相应的统计算法知识、金融贸易知识和运输交通知识,但仍然对于专业方向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我的总结如下:
(1)物流管理:注重交通运输、贸易、仓储为核心的物流知识,并夯实管理学基础
(2)物流工程:在物流基础上加强统计算法类知识的学习
(3)电子商务:侧重于互联网商务与技术
(4)采购管理:着重供应链中的「采购」项
(5)供应链管理:全面的供应链知识,涉及生产和销售产品的整个链条,并强调各环节之间的联结
值得一提的是,在搜索整理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北京高校在专业学科设立上相对做的早,同时也使其更为明确且全面,例如:北京工商大学在院系设置上,专门设立了电商与物流学院,并包含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五个本科专业;北京物资学院则有专门的物流学院,包含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工程五个专业。
2.物流与供应链专业在国内高校的发展历史
按照现阶段的人才培育状况,基本可分为三种主要模式:
(1)正规学校的教育,如本科及各类职业院校;
(2)社会上相关组织及培训机构的培养;
(3)社会企业。
供应链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基本由这三类包括。
但学界和业界的共识是,供应链物流是个兼容性很高,但依然有专业性存在的行业,所以物流管理人才的增量开发还是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培养。
然后我就又查了资料,整理出了以下专业设置方向的时间轴:
2000年 物流学历教育通过教育部批准
2000年 教育部批准设置电子商务本科专业
2001年 北京物资学院首先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并招生
2002年 高职院校开始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002年 教育部批准设置物流工程本科专业
2005年 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6年 上海市教委将物流管理专业列为2016年度预警专业
2017年 教育部批准新增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武汉学院率先设立本科供应链管理专业
2018年 物流工程从工学专硕调整到管理类专硕
在供应链物流人才培养的国家计划层面,多篇论文资料里面都提到了三个时间节点,:
2000年 我国成功加入 WTO后,物流行业才开始有了更广的发展空间
2006年 国家进行「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物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得我国的物流行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2017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供应链管理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来培育
我自己想再补充一个社会层面,大范围学生群体对于供应链物流产生兴趣的时间点:
2009年 「双十一」购物节诞生
根据以上具体的时间整理,基本可以确认:
供应链物流专业的发展与行业发展基本同步,兴起于2000-2005,初步发展探索于2005-2015,并在2016-至今处于一个「调整」的状态。
因此,这个专业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1)由于行业兴起速度过快,教学系统尚且不足,需要时间完善。
(2)专业本身兼容度高,多类型学校办学后,很少能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培养人才的区域性特征,开发出能体现自身办学特色的教学内容,进而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3)业界的发展速度远超于学界,导致业界薪资待遇和发展机会也远超于学界,师资容易出现专业度不足和年轻化的现象。
第一点的问题已经在课程专业设置当中得到了体现,而为了验证后两点的问题,我又寻找了一些资料佐证,并专门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排名资料做了几个图表。
3.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分析
在开始前还是先说一下我的专业排名数据资料哪里来的:
中国校友会大学及专业排名中,2017年物流管理专业排名,一共包含71所高校。
(网上都可以找到哒~(不过实在是太长了我就只截图了5星级学校(剩下的大家有兴趣自己去找哦
(1)各星级与学校等级类别的关联
这份排名数据里面总共71所高校,一本院校共56所,其中双一流高校34所,双一流高校里面又有32所211高校,其中还有17所985高校。(不是吧不是吧?还有人搞不清一本双一流211985之间的关系?)
从宏观角度来看,设立「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不少,而且似乎都挺厉害的,不会让人觉得坑。但当我把所有高校的类别加进去,拉了一个透视表之后,却得到了下图:
我自己也不可能对这些高校有全面的了解,只是出于直觉,有了三个疑问,希望评论区能有人回答我一下吧:
a.首先,为什么会有8所师范类、1所农林类、1所语言类学校?这里面居然还包括了8个一本和2个二本?
b.然后,根据2020年交通运输类大学的排名为基础,再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排名来看,就……感觉没啥关联?我还以为会有什么正比的状况。
c.最后,开设物流管理的财经类大学,有些地理位置好像有点迷?有两个学校的名称我甚至有点没懂?(呜呜呜别问我为啥标这些(我也没仔细研究每个学校的历史和地域经济水准(就是靠直觉(感觉物流管理和财经,是需要交通和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才撑的起来好的学习资源罢了
(2)各星级与学校所在地的关联
因为第三个问题,我又很好奇哪些地方开物流管理专业的大学比较多,所以再拉了一个透视表,标记了一下感觉值得关注的4个所在地:
我选择结合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一起来看,衡量指标为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因为在热搜上看到过这个
但仅从城市魅力来看也是有不足的,还是要考虑各地的高校数量和学生资源,可是我没力气整理分析了,大家自己领悟吧!
(3)师资状况
最后来说一下师资,这一方面的资料找起来没有我想的容易,除了头部学校会在官网全面分享自己的师资状况,其他学校分享的并不多,而我在查找知网论文的过程中,针对「物流管理」师资的状况,最近的也只能找到来自2015年第3期的《物流工程与管理》,由武汉科技大学的陈英华撰写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点研究》:
(可能我还是不够认真(反正更近的我都没找到(发现比较近研究物流管理师资的硕士论文也是引用这篇期刊的(QAQ:
据调查,高职物流专任教师中,年龄在 30岁以下占 39%左右,年龄在 30 至 40 岁之间的教师占到 35%左右,而 50 岁以上的教师仅占到 5%,物流专业教师的年龄优势较为明显。其次,物流专任教师学位较高,其中 53%的教师时学士学位,35%的教师是硕士学位,还有约 5%的教师是博士学位。
而为了更全面的说明这一点,所以我在这边再补充一下供应链物流专业的另一大类——物流工程专业的师资状况描述,来自2019年第8期的《物流工程与管理》,由武汉科技大学的高俊撰写的《本科物流工程专业人才职业能力提升对策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各本科院校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师,其年龄处于 30 周岁以下的占据35% ,年龄处于 30-40 周岁的教师占比达到 35% ,而 50 周岁以上的教师占比仅仅只有 5% ,由此可见,物流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趋向于年轻化,大多数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留校任教。
同时,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师学位并不高,通常都是学士学位毕业便担任该专业任教教师,比例占据53% ,博士学位毕业的教师占比在 35% ,由此可见,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师不仅年龄趋于年轻化,同时任教的学位水平普遍也较低,并且大多数仅是进行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缺乏一定的能力。
另外,由于各本科院校的经费有限,对于该专业教师的再深造、再培训工作并没有落实,导致教师只能通过自身充电来进行教学完善工作,从而降低了物流工程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知道,正是因为专业课程上的交叉重叠,学科设置的时间轴交错纵横,甚至各类型高校的跟风办学,才导致了供应链物流管理专业容易让人感到不堪,但这其实也反映了整个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度很大。
所以,感到「物流管理」专业不堪是很正常的,但并不代表这个行业的现在和未来不堪,只要你不是一个不堪的人,物流管理这个专业,就不会是个真正不堪的专业。
还有一个小建议:如果你在知乎上看一个人评价物流管理专业如何,不如先看看他毕业的学校。
(那让我们再来看看整个供应链物流行业的人才市场吧~
二、供应链物流行业的人才市场
1.职业类型与管理层薪资状况
(1)职业类型
按照惯常概念,对于物流人通常会有以下四个群体的划分:
a.基层操作人才:主要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如货物的上架、分拣、堆垛、包装、配送等
b.基层管理人才:有基本的物流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行业实践经验,熟悉物流各运作环节并掌握相应基本操作技能,能充分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的工作
c.中层管理人才:对物流运作的某些部门进行管理
d.高级管理人才: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广,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敏锐地发现市场的变化,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宏观调控。
具体到管理人才的工作岗位,常见的主要为:物流算法类、物流数据分析、物流运营、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管培生、采购、咨询公司等。而这些岗位又会分别在乙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公司,如顺丰)和甲方物流(京东、菜鸟等整合型供应链物流公司)有不同的呈现形式。
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之后,甚至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都不一定非要囿于这些职业种类,因为供应链物流行业可以涉及的职业种类,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都处于不断延伸和拓展的状态。
举两个我最近碰到的例子:
a.「物流人猎头」:一个是朋友在和我交流中,表示她有个二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朋友,在毕业后选择去了某物流公司从事「物流人猎头」工作,朋友表示非常神奇,但我却表示理解,因为随着供应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人才需求也属于高速发展阶段,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具有许多天然优势在的。
b.「供应链产品经理」:另一个是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招聘网站看供应链物流的招聘讯息,看到名为「供应链产品经理」的职业,发现薪资水准大概位于60万/年左右,感到非常好奇,毕竟产品经理是个在最近相当热门的职业,知乎上也有很多经验分享。
于是我先去询问了一个有一定行业经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对方告诉我,「供应链产品经理」或「零售产品经理」这类岗位都比较新,且与当前大众所理解的「跟程序员吵架的互联网产品经理」是截然不同的。之所以会属于产品经理的范畴,是因为这项职业仍然是「为终端用户服务,负责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人」。而在实际的职场环境中,这一职业的从事者,往往是由一些在供应链物流行业拥有运营经验的人,由于对新鲜事物容易感到好奇且接受度高,对产品研发产生了兴趣后,顺应市场需求,再转型成为「供应链产品经理」。所以,这一职业对供应链物流行业专业知识的要求,远超于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基本能力。
除此之外,我也向物流运营的前辈咨询了这个职业,对方也表示,如果「供应链产品经理」没有供应链物流的具体行业经验,而试图要去联结运营部门和研发部门,那就一定会被运营部门踩在地板上摩擦。
(2)管理层薪资状况
不管是自我选择去从事一个行业,还是向家长解释支持你的选择,除了了解「这个行业是做什么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从事这个行业最终能赚多少钱」?
可能我最近当实习社畜当的太卑微了,也逐步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个包邮区普通小孩,还是要学会长大学会现实,不能做梦发财,而要去彻底了解到,我要接着从事这个行业的话,30岁左右到底能年收入多少?以及我需要朝哪些方向去努力?
我找到了两份觉得很有价值的报告:
a.第一份是科锐国际发布的《2018年物流行业薪酬报告》:
薪酬报告显示,近年来,正处于转型期的物流行业,整体薪酬涨幅保持平稳,跳槽涨幅约在7%-10%左右。不同细分行业也有冷热之分:传统物流行业,尤其是货运、海运这类与出口挂钩的行业,受经济下行影响较大,虽有回暖但是薪酬涨幅不明显。电商物流迅速发展,高端职位薪酬涨幅较明显。另外电商也带动了物流自动化行业的发展,薪酬涨幅可超过15%。而具备传统物流背景、拥有电商从业背景,同时具备互联网思维及素质的跨界、综合性人才,薪资涨幅较高,可达30%以上。
这张图表下面有一行小字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薪资为基本年薪,对标一线城市。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张图表呈现的薪酬待遇是2018年,整个行业内中级与高级管理人才的高阶平均水准,但往往在现阶段做到中级管理人员以上,除了基本年薪,还会有奖金及补贴,同时由于在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而目前高校学界内教师资源水准又相对不足(前面我整理的应该足够说明了),还能够进行讲座和网络授课,具有许多额外的隐性收入。
b.第二份是「罗戈网」——目前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物流商业新媒体——发布的《2019-2020物流经理人薪酬调研报告》。
2019~2020年,基于罗戈网调研数据统计,物流经理人平均年薪为29.1万元,较上期增长29%。
物流经理人的平均年薪基本与工作年限呈正相关,平均年薪水平与9-10年工作年限的均值基本一致。
对比三期数据,6年以上工作年限的物流经理人,在2014~2019年间增速较高;而最近一年(2018~2020年间),4~5年工作经验者薪酬增速相对更高,达32%。
2019~2020年数据显示,运营管理、规划设计、销售岗位平均年薪排名前三,部分岗位对比上期调研,运输、财务等岗位的平均年薪涨幅超过45%。但运输、仓储等操作运营层面岗位薪酬水平相对较低。
此外,我能想到感受到的还有一点是:2020年,疫情并没有打击到供应链物流行业,反而因为人们自身的位移运动减少,对于消费品位移的需求呈现增加趋势,促使整个行业进一步的发展。
以及综合目前我的了解,供应链物流人与其他行业相比,并没有遇到明显的「求职难」问题,薪酬待遇仍然处于上升趋势。
2.人才需求状况
2009年,清华大学的陶经辉,张晓萍等就对美国、日本等国的物流产业增加值和产业人才状况,进行了相应数据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预测出了 2011—2025 年各年度我国物流人才需求量。
而能够反映近年实际状况的图表资讯,我是从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发布的《2018上半年物流人需求分析报告》抓取的,但大家看水印也会知道,数据源头还是「罗戈网」。
报告当中对于物流人需求做了以下几个方向的分析:
(1)行业需求
除了物流、电商、交通、贸易等传统行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旺盛之外,建筑和咨询行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大。在物流人才需求的10大热门行业当中,零售/批发行业的物流人平均薪资最低(约4366.31元/月),专业服务/咨询行业的物流人平均薪资最高(约8365.95元/月),直接对口的物流/仓储行业的从业人员平均薪资为4817.46元/月,互联网/电商行业的物流人平均薪资为5474.63元/月。
(2)企业需求
通过分析2018上半年不同类型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及薪资状况发现:物流人才的平均薪资在不同类型企业当中的差距不大(5000-7000元/月左右)。
民营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最大,但平均薪资并不高(约5042元/月),国家机关和港澳台资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并不大,但平均薪资相对较高(约7000元/月左右)。上市公司、外资企业给物流人才的平均薪资在所有类型企业当中居中上游,事业单位物流人才的平均薪资最低(约4736元/月)。
(3)岗位需求
从岗位需求来看,普工/操作工、快递员/速递员、仓库/物料管理员、理货/分拣/打包等一线操作岗位需求人数最多,其次是采购专员/助理、外贸/贸易专员/助理、物流专员/助理、销售代表等运营岗位,采购经理/主管、物流经理/主管等中层管理岗位的需求量排在第三位,物流总监、总经理等高层管理岗位及系统工程师、ERP工程师等技术岗位需求量不大。
(4)地域需求
总体上,2018上半年东部地区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远高于西部地区,尤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需求量明显比其他城市高出一个量级,比如:2018上半年上海的物流人才需求约175784人次,是武汉的2.7倍。
从岗位层级的地域分布来看,全国各省(市)对一线操作岗的物流人才需求都很旺盛,山东、湖北、湖南、贵州等中东部地区对运营岗位的物流人才需求也比较高,重庆、辽宁等中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对中高层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相对较高。
但大概还是我能力不足吧,我没有找到比较具有权威性的物流人才需求报告,有提供具体数值区间的物流人才需求,也有可能是因为物流市场整体还处于一个转型期,正在由传统走向互联网,由国内走向国际,所以也很难去预测整体物流人才的需求。
但可以肯定的是,物流人才的现在和未来,整体会持续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
(因为人才供给还是有很多不足啊……
3.人才供给状况
首先,高校作为最主要的人才输送基地,最近的人才供给量如下图显示:
根据教育部《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等测算,目前全国共有约2279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相关专业,其中中等职业院校742所,高等职业院校965所,本科院校572所,在校生数量约51万人,2018届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生约15.6万人。
其次,我还找到比较近的从业人数的相关数据,是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物流行业市场分析及2020年前景展望(附图表)》,能侧面反映供需状况,补充参考一下:
物流单位数快速增长,企业规模持续扩大。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企业法人单位54.0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126.2%,增速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增速26个百分点。物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物流业总收入10.3万亿元,同比增长9.0%。
物流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从业人员快速增长。物流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数由2016年的1000万人增至2018年1100万人。其中,快递业从业人员数达31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0.7%,年均增长12%,高于同期城镇就业人员增长10个百分点。2019年上半年物流从业人员水平有所趋缓,但三季度以来指数持续回升,行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回暖。12月,物流业景气指数中的从业人员指数为50.4%,中国仓储指数中的企业员工指数为52.0%,均保持在扩张区间,显示物流从业人员保持增长,行业吸纳就业力度依然较强。
4.从业者现状
知乎上已经有相当多的人提过了,目前整个供应链物流行业存在从业人员素质不均的问题,而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本质上指的就是学历参差不齐。
初步了解物流行业,你大概就能了解,相比于总是人均硕士的投行或者律所,供应链物流公司和部门,学历参差不齐简直是常态,一张办公桌上坐着的五个人,学历可能会分别是中学、大专、本科、研究生、海归。而且我其实有通过知乎,进入了很多同行的微信群和QQ群,一些言论也容易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这个问题。
不过这其实很好理解,我自己的个人感受和观察是,当前供应链物流行业的人员素质不均问题,其实和大环境人员素质不均的状况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一个学历不高、且经济条件不够好的自然人进入社会,前往更发达的地区务工,往往第一选择只能是体力活动。在过去,这些人能够选择的职业是工地搬砖、开挖掘机、服务员、清洁工、销售员,而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些职业正在逐步转为快递员、外卖小哥、滴滴司机、货车司机、仓库搬运工——这也是整个供应链物流行业的基础性职业——支撑了供应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正是因为传统物流本身入职门槛低,率先进入的是一些学历不高的从事体力活动的男性,随着行业发展,这些人会因为工作经验的累积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并且逐步上升进入管理层。
所以也就导致了,现阶段行业从事人员会具有一个特点:有经验的没学历,有学历的没经验。
而这两者之间很容易就发生冲突和矛盾。
另外我也想从女生的角度来聊一下。
我知道知乎上面有一部分的问题是在问:「女生学物流管理,前景怎么样?」这个问题也和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息息相关,两个比例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文理比例:53:47;男女比例:38:62
学习这个专业的过程,甚至迈入职场的过程当中,作为女生,尤其是长得不丑(头像是我本人,反正我觉得我长得还行)且有想法(这个回答大概能证明我还是有点脑子的吧?没有也别跟我说,我不信!)的女生,确实容易因为从业人员素质的问题,上会感到有些领导「爹味」很重,让你觉得有严重的官僚思想和男权思维,往下更别提了,因为从业人员的数据就是这样的:
从2019~2020年的样本数量及分布来看,年薪50万以上样本占物流经理人整体样本的16%,其中39%来自第三方物流企业,其次为电商(11%)和咨询(10%);男性占比86%,基本与整体占比保持一致(但100万以上年薪者中无女性样本);70%的样本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
50万以上样本的平均年薪为75.3万元,其中女性59.2万,男性77.8万,高出女性18.6万。
平均年薪75.3万元,物流地产行业最高,运营管理岗位最高,男性平均年薪高出女性18.6万
但是,在整个供应链物流行业,已经有无数的女性前辈正在努力,并且取得了一些令我们有信心的成绩了,《2019-2020物流经理人薪酬调研报告》中显示:
女性平均年薪增长更快,男女薪酬整体差异较往期有所缩小
在最近一期调研中,男性平均年薪为29.5万元,较上年增长28%;女性的平均年薪为26.4万元,较上期增长44%,显著高于男性。
在不同工作年限上,男女薪酬差异均在逐步缩小,并且在4-5年工作年限中,女性平均年薪(18.9万元)略高于男性(17.9万元)
以上整理应该已经能足够说明:这个行业的现在和未来绝对不是不堪的,而且不管是什么性别,是什么样的学历,你都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找到适合你的机会和位置。
我有个二本财金类朋友在7月9日分享了「南方周末」公众号的一篇推文给我,标题是《二本学生:站在人生的节点上》,文中的描述她深表认可:
根据黄灯的观察,不同级别的大学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对应着不同的城市:顶级大学对应的是全球最好的城市;重点大学对应的是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一般大学对应的是中小城市、乡镇甚至乡村。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其著作《文凭社会》中,提出「文凭通胀」的概念,冲击了现代社会的「教育神话」。在对西方社会的观察中,柯林斯认为大规模文凭通胀后,教育不能促进社会平等——非但不是社会流动的阶梯,反而为社会流动制造了障碍。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种族群体的人们,生存机会与他们的父辈大体相同。
但我却因为自己身处的这个行业,跟她说,也许金融法律,甚至人工智能行业都已经处于阶级固定的状态了,但物流行业绝对不是的,这个行业的机会,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三、物流人的核心技能点与发展方向
1.物流人才需要的能力
这一点其实知乎上说的人也很多了,但我还是想放进来谈的主要原因,是供应链物流人才需要的能力其实很复合,本科学习物流的话,需要在课堂外去增加自己的知识,而本科学习财务金融甚至法律的同学,如果想要转为从事供应链物流,也有很大的机会在。
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同专业的人,更多是来自其他专业的人。
所以如何让自己不要在「物流管理」当中成为一个不堪的人,核心还是要提高以下三种能力,也是我现在自己努力的方向:
(1)沟通——>外语能力
很多数据都已经显示表明,学历基本上决定了一个人在职场的天花板,因为学历其实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逻辑思考能力,也反映在了输入和输出的水准上面。
而语言和行业了解度,就是物流人沟通的核心。
(2)数据分析——> Excel/Python/SQL/Lingo/Tableau(还有更多,大家可以自己找
我的大学导师跟我说,数据分析能力其实是沟通的基础,一个现代的物流人,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统计学基础知识,你只有拥有极高的数据敏感度,并且将它展示出来,才更能够让人信服。
所以我也在这个答案里面用了相当多的图表来说明一些事实,因为我自己仅仅是看别人的口述经验,很容易有不安感,我要看到有一定权威度的数据,才会有信任感。
(3)交通运输的专业知识
这一点是我自己想的,不知道为什么没人提。
我自己的本科经验可能和知乎很多人都不一样。
因为台湾地区的高校科系设立,受到办学氛围和人口就业等因素的影响,本科专业的涉及面会更广。我大一入学的时候,科系名称还叫做「运输科技与管理学系」,到大二之后更名为「运输与物流学系」,从名称上应该就能感受到,与其说我的本科专业是物流,不如说是交通。
我的基础课程内容是由各种交通管理学知识和技术组成的,系上的课程内容会包含「海运规划与管理」「海运规划与管理」「交通法规与政策」「大众运输系统学」「公路工程」等内容,教师基本上是台湾交通运输界比较有名的教授,甚至包含两任台中市交通局局长,在拥有踏实的交通师资基础上,搭配几名社招新进的供应链物流方向的老师。
而我们系上主办过的研讨会,有台湾地区内的交通运输年会,也有和台湾淡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合办的「两岸四校」交通运输研讨会。
至于同学毕业后的去向,不得不说隔着海峡,2020的应届年轻人都一样的热爱考公务员,所以我大学同学毕业之后除了接着念研究生之外,很大一部分都选择通过高普考(台湾地区的公务员考试),考交通类公务员,准备去台铁之类的单位上班。
这种课程设置的缺点在于范围很广,所以学的内容不够精细有针对性;但优点在于,我可以接触到非常全面的交通运输知识。我的大学生活,跟着老师和学姐参观过港口的货柜,进过台北捷运(地铁)和转运站的控制中心,站在路边统计过车流,也看过好几个物流公司的仓库。
而且老师们实在是太棒了。
(1)我大三有一门课程叫做「运输规划」,有四个老师四个助教,学习了Vissim和Cube两个交通规划软件,把每十人分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老师的课题去做一些实质性的优化。
这门课程上到一半,其中一个老师刚好选上了台中市交通局局长,使得我们的报告价值会提升很多。我们小组当时选择了一个台中市的初级商圈,发现了它的交通问题,并且去进一步分析了它成为成熟商圈的可能性。然后局长老师听完报告之后表示认可,可以在接下来的交通布局中考虑这个商圈的发展。
(我知道可能是客套话(但老师真的长得太帅了!!!(上图上图(而且真人比照片还好看(这种官方拍摄的无滤镜无美颜照片根本展现不出本人的帅气(我找他写推荐信的时候都忍不住害羞
(2)还有一个体验是来自我毕业论文的导师,因为我们的毕业专题是由3-4人合作完成的,但由于一些私人原因,当时组队的台湾朋友没办法和我一起写了,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去向系主任申请独立完成毕业专题也得到了认可。而在完成论文的过程当中,因为每个老师只会负责4个小组的缘故,加上我一个人就算一个小组,得到了老师的无限关怀和鼓励。
而在这样的大学教育下,我常常会去思考不同运具的特性,我称作这种思考方式是「交通的浪漫」。虽然目前没什么具体的理论能支撑我的想法,只是和老师沟通交流的一些经验所得,但我认为,这种「交通的浪漫」也是物流人的一项必要特质。
因为只有懂得各种交通运知识,例如公路运输和道路设计,例如轮船航运和过关手续,例如飞行空运和机场基建,你才能去深刻的感知到,这些交通工具是如何从有到无的发展起来,并且在现代的生产过程当中,它们又是如何依据自己的特性,针对不同距离和状况,去运输或多或少或贵或廉的货物。
一旦拥有了「交通的浪漫」,你再去看一些物流管理案例,就一定会忍不住去想象那些运具行驶的状态,看到运费过高,就会去思考每一段路程起点和终点的状态,去思考道路设计与安排是否有问题,也才能去实地观察后,深入的去思考,怎么做才能优化物流的规划。
2.未来发展方向
这部分内容因为我本人职业经验也有限,其实很难讲得很好,之所以放进来,是因为最近一直在看半佛仙人,他公众号有两篇文章对我很有启发价值,所以想分享一下。
(1)第一篇是《最好的输出,是赚钱》,副标题「让中国制造收割世界」:
和新外贸相比,传统外贸的参与门槛非常高,而且需要在很多程序问题上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能做好供应链的企业未必就能做好内贸,能做好内贸的企业,也未必能做好外贸。
能做好外贸的企业,也未必能负担得起运转的高成本。
尤其是对那些中小体量的公司来说,他们可能很擅长技术和产品,但是却不一定能应付得了包括支付、物流、通关,结汇和退税在内的一系列事务。
而且这些还只是门槛而已,真正的困难在于出海之后的营销和商业路径怎么跑通。
别的不说,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国的乡镇企业家,就算生产出了世界上最好的豆瓣酱,也无法凭自己把产品卖出国门。
外贸的利润很丰厚,但传统外贸的高昂成本,也是很多中小企业负担不起的奢侈品。
他谈了一个很大的未来愿景:
我们的消费者不再被外国品牌的高溢价反复收割,我们的产业链可以在全世界赚钱,而不是替全世界打工。
(2)第二篇是《老司机年年换,路却还是那一条》,副标题「流量来来去去,但基建就在那里」,谈了基础建设和物流在未来的价值:
前些年轰轰烈烈的电商大战,本质上就是物流能力再次升级带来的连锁反应。
原本国与国、商家与商家之间的大宗商品批发,被送货上门的新零售取代,物流从大而集中,变成小而全面,进一步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没有物流的基础,电商根本无从谈起,一个月才能收到货和一天就可以收到货相比,用户的网购欲望肯定天差地别,进而会影响用户选择线上线下的比重。
如果物流撑不住日渐增加的流量,双十一的购物狂欢很快就会转变成一种小圈子里流行的折磨,也就无从创造一个又一个记录了。
这种从根本上去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让行业在上面生长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基建」。
并延伸到了菜鸟在全球的网络布局:
菜鸟带着这样的技术实力进入国外市场,却并没有给自己大立招牌,考虑到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也没有大肆扩张,没有自己去建一个快递公司,而是用了合作共建的方式,扶持当地物流系统升级迭代,让国外快递融入菜鸟的网络中,成为四海之内皆CP。
硬件上,菜鸟在国内建立针对性的揽件网络,开通国际货运班机,建立干线网络,在国外建立卡车物流,和合作伙伴一起建立配送网络。
软件上,菜鸟利用长期积累的数字化技术和AI,搭建了一个中枢决策的物流大脑,它可以智能拼单、合单、分配路线,尽可能的提高效率,压缩成本。
目前菜鸟网络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海外核心国家直邮中国平均时效在7天以内,中国出口西欧、俄罗斯10日达,通过海外仓部署实现欧洲3日达。
而这些理念到了实际的供应链物流行业里面,可能会更无知无觉的渗透进生活里面。
我在杭州和出租车司机聊天,他都能分享说因为疫情最近出租车不好开,所以前段时间去面试了,想看看能不能去上班。我就很好奇他会选择去什么地方上班,司机也都能告诉我:「菜鸟现在对外贸易还要发展,所以仓库需要很多人,我就去看看呗。」
供应链和物流的趋势:互联网与全球化,之后只会离生活更加近。
四、分析与总结
1.物流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
梳理了很多资料之后,我还是觉得做一个总结比较好,所以做了个简单的分析表供大家参考。
2.相关专业的一些报考和学习建议
(虽然这个内容知乎好像很多了(但我还是说一下吧!
(1)根据需求和个性选择专业,选不清楚也没啥,反正现在它们都差不多,上大学之后再看也行。
(2)尽可能选择大城市,因为物流的基础还是交通、财经,没了这两个,统计运筹或者写代码的能力再强,供应链物流能力的整体水准也很难提升。
(3)物流人需要的能力是多样的,不管你到了什么地方,什么类型的学校,什么层级的学校,找准学校的优势项目,多蹭好课多听讲座,理工类的多学技术,财经类的研究贸易知识,交通运输类的去别的科系修修课,综合类的有啥补啥,尽可能的去利用学校资源提升自己。
3.话唠Sally的废话时间
最后想说一点话。
经常看到的论调是,本科是通用性学习,研究生才算入门。
很多人步入职场后,发现工作和大学学的东西并没有什么联系,并且在选择工作或研究生专业时,由于在大学学习中对专业产生了排斥情绪,会倾向于选择非本专业的工作。
大概我比较幸运,我自觉大学教育给我带来了一些专业上的成就感,至少在交通物流类给予了我很多信心,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在我的本科阶段,人的高阶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我都初步获得了,同时也相信这个专业的前景,因此也才会愿意继续从事这个行业。
不过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我也会经常性质疑自己是不是选错行业,家长也在「支持」和「研究生要不要换专业」两个态度里面摇摆了好多次,但也正由于这些对专业选择的怀疑,我需要通过各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