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执着的臭水沟
这段时间,“货到人”基本是刷屏的节奏,投资圈里也有过亿的融资消息放出。但我发现,不管是创业公司的 “货到人”、集成商的“货到人”,还是甲方(主要是电商)想要的“货到人”,其实都是自动化设备(或是仿Kiva,或是shuttle类的)。殊不知货到人其实是一种应用思想,它解决的是尽量减少人工在仓库内的行走,因为行走浪费的时间占到整个仓库活动的40%。这个代替人工行走的方式可以由很多种自动化设备来实现甚至都可以不用设备来实现。
“货到人”顾名思义就是货物到达工位,由工人完成相关的工作。那从他的意思上来说,“货到”只是货物搬运的过程,“人”才是最后货物要送到的地方。最早我们用播种式来完成某种意义上的“货到人”,只是人拖货再到人。那时没有人关注“货到人”这个应用技术,突然有一天看到Amazon用KIVA顶着货架满仓库跑的时候,突然有人定义这就是“货到人”,KIVA就是机器人。但大家是否知道?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用了同样的方式,只是那时候它习惯的是顶着托盘走,当时大家喜欢叫他“AGV”。
KIVA和AGV确实在技术应用上及应用技术上都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但我个人觉得最大的不同地方在于软件的算法。曾经我看过一段视频应该是十五六年前SSI SCHAFER做的一个案例,用的是AGV做“货到人”系统,当时和现在的最大区别需要机械动作给AGV信号,但当时的效率也是非常高的。说明,“货到人”系统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算法,用现在的说法叫做“智慧”。 “货到人”系统作为一种应用技术,确实在很多时候有着优异的表现。之所以开篇就说“货到人”系统与自动化设备没有太多的关系,除了他可以用人工做到,另一层意思在于Shuttle、Carousel、Mini load、KIVA等自动化设备都可以成为“货到人”系统的一个部分。在我看来,“货到人”系统分为:自动存取系统,输送系统,工作站,控制软件系统。而这里最为核心的就是控制软件,自动化的存取设备只是把作业的效率及准确性做了提高。但面对复杂的订单处理情况(货和订单之间的关系,订单与订单之前的关系、订单与时间的关系、货与时间的关系等等),如果控制系统做的不好的时候,效率根本上不来。一个货物出来后要在很长的一个缓冲带里不断的运动等待匹配的订单,就好比汽车开入停车场不停的转圈等待空车位的出现,极端情况下就会堵死作业主线让速度变得很慢,这是车只能开出停车场等有空位的时候再进来,这样怎么可能会效率高。同样,“货到人”系统的使用也需要看不同行业的物流特性来选择合适的自动化系统。国内目前为止,据我所知除了Knapp好像还没有一家实施成功过。(不对!!)有一家也算是成功了,但问题是用了比正常情况下多了四倍的穿梭车。简单点讲就是用四辆车干人家一辆车的活,不过也算是做到了之前承诺的速度。
配送中心本是供应链的一个重要节点,四面墙之内的事情本就是一个非常务实且需要落地的工作,是否是“货到人”,不是由某个人自己想不想来决定的。配送中心的水准高不高也并不是由自动化设备来定义的。真心希望中国的配送中心越来越务实,越来越踏实。物流不是用来博眼球、揽融资的资本。物流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规律。。。。。。
阅读全文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