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但是很多时候,如何做好本职工作,都是自己想法子去完成的,
如果想做好一件事情你有一万个理由去完成,如果你不想做,那么你有足够的的理由去反驳。
在日本企业待习惯了,日本企业很少提什么abc工作方法,什么123计费方式等理论性的知识,他们只是在本职的工作中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而已。
实际上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用的是什么办法,所谓的5s6s只是外人的总结与评价而已。
比如我们国人常说的日本精细化管理,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他们就是说“做好工作而已”,没有所谓的理论概念强加进来。
你能说:
某地铁站全家便利店 做出如下的举动是用了什么理论吗?
“买了根烤肠,没有签子。店员说不建议用签子,地铁站里没有垃圾箱,带着也不方便。这是细节。”
你能说:
某711便利店第二杯咖啡盖章后下次取走是用了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吗?
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会购买第二杯半价的咖啡吗?你的答案可能是会,也可能是不会;还可能你要加限定条件:两个人的时候会,一个人就不会,因为我喝不了;也可能你说我根本就不喝咖啡,更谈不上第二杯。这没关系,就算不喝咖啡,你也可能在麦当劳里会遇到第二杯半价的圆筒冰淇淋。
很多店都有类似“第二杯半价”这样的运营策略,却很少有人去优化它。某地区楼下的7-11却做了一个小小的优化:第二杯半价的咖啡,可以下次来取。您不是担心喝不了吗?没有关系,在小票上盖一个章,下次来取就可以了,这样你的顾虑不就没有了吗?
3 回答
其实有好多厉害的人,虽然没有学过什么理论,但生活阅历丰富,他给出的办法也是相当凑效。所以说理论不一定来自于书本,更多地是来自于生活地阅历、工作经历。还有善于思考。
先亮明观点:不可取。再明确一点,凡事走极端都不可取。
理论通常两种方式产生,一种是在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上甚至自己突然有了个好的想法,不断地思考、提炼、总结完善形成,一种是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整理、总结、提炼、演变形成。
以文中事件为例,如果只实践不总结提炼形成理论或者融入理论,那么它的影响范围就比较小,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时间久了就像流水线操作工,不便于推广。
现实中很多实践还未上升到理论高度,要么是尚未有人去总结提炼,要么就是这些活动没有推广普及的必要,但绝不是不需要理论。
办法做法也符合理论,可能未总结归纳,可能理论显而易见而略过,虽然我是那种瞧不上事事abc,样样哆瑞咪的人,但是理论指导操作,我觉得从字面上是无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