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配“爆火”,是模式创新,还是价值回归?

felix
felix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3 浏览

从2024年开始,商超行业的变革除了“胖改”,还有相当多的企业在内部供应链上尝试通过“日日配”模式的落地,实现企业降本增效的目的。什么是日日配?通过日日配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日日配的落地考验企业什么能力?如何评估该项目的成功与否?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分析。
日日配是基于传统仓配模式发展起来的一种配送模式,其特征在于极高的效率和质量要求,体现在必须在特定时间段内完成所有订单的配送(例如8小时),和高质量的交付要求(无差错、全拆零、按品类分载具)。其目的在于通过高效率的快速响应订单配送(每日配送,门店收货后直接补充到销售货架的模式),实现门店后仓库存的趋零化,大幅削减企业库存金额,提高门店工作效率,简化终端工作流程,甚至推动品类管理变革,使商品效率持续提升。
日日配模式看似简单,但非常考验企业的各项能力,主要涵盖以下领域:
配送中心的运营能力,日日配运行后,终端订单的分拣、配送策略必须由“满载与时效权衡”调整为“时效优先”,意味着仓库分拣人工成本上升(分拣时间压缩,需要更多的人员),配送单位价值下降(门店按每日销售自动生成补货订单,仓库分拣几乎全拆零,单位价值下降约60%),配送频次增加车辆装载率下降(约20%),基于以上因素,仓库的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会快速上升,非常考验配送中心的后期成本优化能力(运营管理)
基于较高的统配占比和存储配送占比,这是日日配可以发挥价值的关键,如果这两个占比较低,仓库存储配送的商品较少,很难对门店库存压力的释放和人工效率的提升带来实质影响
门店的库存管理水平,日日配通常伴随着门店订单自动补货同步推进,自动补货订单是基于门店实时库存、日销售和销售货架参数生成,非常考验门店的库存准确性,由于人工极少干预,库存不准会导致商品缺货
企业内部的协作能力,日日配项目需要采购、营运和物流统一思想,并积极相互配合、响应,才有可能在企业落地,短期内要做好商品的入仓谈判,配送中心的货位配置调整,爆单应对,差错控制,人员补充,门店后仓改造,现存库存的退货,工作流程的调整,商品参数的维护以及自动补货订单的持续优化等,这些工作需要部门之间大量的沟通、反馈、协调和配合,如何有任何一个环节缺乏主动积极的协作意识或能力,都很难实现该项目的成功落地
如何评估日日配是否落地成功?
总库存金额下降20%-30%
门店实现自动补货订单,且缺货率低于2%
80%以上的商品配送到店后直接补货到销售货架,并诚信交付(不验收)
仓库的人力成本(薪资率)增长控制在20%以内,运输成本增长控制在10%以内,以保障项目总收益大于成本增长
门店退货率控制在2%-3%(包含促销返仓、品质退货等)
配送中心库存周转提升至20-25天水平
配送中心统配占比70%-80%,货位日常使用率提升至80%以上
高阶指标:商品总SKU数下降20%以上,品效大幅提升

发布于 55 分钟前

免责声明:

本文由 felix 原创发布于 大董知识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160657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