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调保鲜库建设标准

felix
felix This guy is lazy,Introduction has not been set

1 People liked this article · 953 views

气调保鲜库使用这方面的东西。印象里控制氮气、氧气、二氧化碳、乙烯等成分比例、湿度、温度(冰冻临界点以上)及气压,通过抑制储藏物细胞的呼吸量来延缓其新陈代谢过程,使之处于近休眠状态,而不是细胞死亡状态,从而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被储藏物的质地、色泽、口感、营养等的基本不变,进而达到长期保鲜的效果。        由于水果容易腐烂,保质期短,这样给果农带来很大程度上的困扰,没有储藏设备的话,就需要急于销出,这样价格上也没有优势。引进气调保鲜在保鲜产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相对于传统的冷藏冷冻技术,它的技术领先最关键的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保鲜”。       气调库又称气调贮藏,是利用制氮机产氮气来达到保鲜目的,是当今最先进的果蔬保鲜贮藏方法。它是在冷藏的基础上,增加气体成分调节,通过对贮藏环境中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氧气浓度和乙烯浓度等条件的控制,抑制果蔬呼吸作用,延缓其新陈代谢过程,更好地保持果蔬新鲜度和商品性,延长果蔬贮藏期和保鲜期(销售货架期)。通常气调贮藏比普通冷藏可延长贮藏期0.5-1倍;气调库内储藏的果蔬,出库后先从“休眠”状态“苏醒”,这使果蔬出库后保鲜期(销售货架期)可延长21-28天,实现了想什么时候卖就什么时候。      我们知道猕猴桃它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被誉为“水果之王”。但是,因为它不易保鲜,常温条件下,红心猕猴桃的储藏期只有一个星期,绿心猕猴桃也不会超过一个月。因此没有储藏设备猕猴桃丰产不丰收。 如果建立气调保鲜库,这样便可以通过延长销售时间,反季节销售,大幅增加了猕猴桃的附加值。除了猕猴桃,其他的水果蔬菜也是可以同样采取此方法来达到保鲜效果。想要在果蔬销售状况上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要解决冷藏问题。否则没有储藏条件,销售来不及,就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水果蔬菜烂掉,蒙受巨大损失。有了气调保鲜库果蔬便有了增值效果。        利用使用空气洁净器、脱氧机、制氮机、二氧化碳脱除机、乙烯脱除机等气调设备来排除有害气体、制造有利于保鲜的有益气体,传统的冷冻库是将温度降至冰点以下,通过抑制微生物的活动而达到保鲜效果。冷冻食物食用时需先行解冻,因此对储藏物的新鲜度、品质、味感和营养均有很大的破坏,特别是储藏物脱离冷藏冷冻环境后其成熟腐败过程会加快,必须尽快食用。这是因为冰的体积比水大,当细胞内所含的水分在低温下结成冰时就会使其细胞膜壁遭到破坏、死亡,受热融化后也不具备细胞的生命特征。气调保鲜是人为控制气体中氮气、氧气、二氧化碳、乙烯等成分比例、湿度、温度(冰冻临界点以上)及气压,通过抑制储藏物细胞的呼吸量来延缓其新陈代谢过程,使之处于近休眠状态,而不是细胞死亡状态,从而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被储藏物的质地、色泽、口感、营养等基本不变,进而达到长期保鲜的效果。即使被保鲜储藏物脱离开气调保鲜环境后,其细胞生命活动仍将保持自然环境中的正常新陈代谢率,不会很快成熟腐败。 1.气调保鲜库建筑  气调保鲜库是在果蔬冷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与果蔬冷库有许多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又与果蔬冷库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气调保鲜库容积大小。以30~100t为一个开间。  (2)气调保鲜库必须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因为要在气调保鲜库内形成要求的气体成分,并在果蔬贮藏期间较长时间地维持设定的指标,减免库内外气体的渗气交换,气调库就必须具有良好的气密性。  (3)气调保鲜库的安全性。由于气调库是一种密闭式冷库,当库内温度升降时,其气体压力也随之变化,常使库内外形成气压差。为此,通常在气调保鲜库上装置有平衡袋和安全阀,以使压力限制在设计的安全范围内。  (4)气调库一般应建成单层建筑。果蔬在库内运输、堆码和贮藏时,地面要承受很大的荷载。较大的气调保鲜库的建筑高度一般在6m左右。  气调保鲜库制冷设备及温度传感器的配置  (1)制冷系统:气调保鲜库的制冷设备大多采用活塞式单级压缩制冷系统,以氟利昂R22作制冷剂,库内的冷却方式可以是制冷剂直接蒸发冷却。  (2) 温度传感器的配置:一个设计良好的气调库在运行过程中,可在库内部实现小于0.5℃的温差。  3.气调保鲜库的主要气调设备及辅助设备  (1)制氮机。目前在气调保鲜库上采用的制氮机主要有两大类型:吸附分离式的碳分子筛制氮机和膜分离式的中空纤维膜制氮机。  (2)二氧化碳脱除机:二氧化碳脱除装置分间断式(通常称的单罐机)和连续式(通常称的双罐机)两种。  (3)乙烯脱除机。脱除乙烯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高锰酸钾氧化法和高温催化分解法。 (4)加湿装置。水气混合加湿、超声波加湿和离心雾化加湿是目前气调库中常见的三种加湿方式。

Published on 2018-06-05 15:21

Disclaimers:

This document is written by felix Original published on 大董知识库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author。

Log in,More exciting content waiting for you to find,Contribute wonderful answers,Participate in comment interaction

go Sign in! No accountgoregister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3 京ICP备160657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