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祥:疫情下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netrats
netrats 等退休老头

0 People liked this article · 729 views

4月23日,《物流技术与应用》直播间正式上线开播。

首期嘉宾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中国商贸物流标准化行动联盟主席、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智慧发展研究首席专家王继祥教授,他以《疫情下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为题进行了深度分享。

本刊编辑部现将本次演讲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供更多读者学习了解:

大家好,今天我主要从宏观角度来探讨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面临的问题。近期全球疫情爆发,制造业供应链成为最大热点,国外的一些专家(包括政府)纷纷表态或出台措施要将供应链从中国搬离,全球的供应链也面临着断链的危险和冲击。

那么,中国的制造业供应链现状如何?未来是否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问题?我今天将围绕5个话题来展开分享。在此之前,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供应链体系和产业链布局。

认识供应链体系和产业链布局

  • 供应链概念

很多人都在谈供应链,但是要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根据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供应链指的是生产与流通过程当中所涉及的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我个人觉得这个定义并没有完全呈现出供应链的本质和内涵,没有反映出供应链链主的核心地位,没有反映出供应链这个链接的纽带是什么?我个人认为,从网链结构角度来下定义,供应链是指生产与流通过程当中,以链主企业为核心,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四流合一”为纽带,以供求为本质,把上下游串起来形成的网链结构。

另外,我们国家从前年开始发布文件,也把供应链纳入到了国家的发展战略,在国务院颁布的文件当中,从供应链的功能角度上对供应链做了重新定义——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的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

国务院文件对供应链最新的定义值得关注,它反映了目前国家层面对供应链的最新认识,对我们了解供应链更有意义。国务院关于供应链最新定义是从供应链的功能角度上来探讨供应链的,强调了供应链是以链主企业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统一进行管理调度形成的一种高效协同的组织链条和组织形态。

为什么供应链现在可以强调高效的协同?因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这种信息的交融和“四流合一”可以对供应链进行高效的组织、调度、管理,实现高效协同。这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发展给出的供应链的新定义。


  • 供应链体系

供应链是一个组织形态、是网链结构,那么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一个体系。怎么来看待供应链体系呢,我个人对供应链体系有一个概括:是由“一硬”“一软”“一网”“一平台”组成。

“一硬”指的是供应链当中以物品这种硬的、实实在在的、物理的物质为核心形成的物品链条,由产业链、物流链组成;

“一软”指的是供应链当中的信息链,是由物流信息、资金流信息、商流信息等组成;

“一网”指的是由“一硬一软”虚实结合、上下游链接的网链结构,这是供应链的架构,体现了一网的特征;

“平台”指的是供应链系统高效协同的管控平台。

那么,从制造业角度来讲,什么是供应链的核心?我认为制造企业是供应链的链主,是供应链的核心;制造业的产业链是供应链的核心。供应链的攻防、搬迁,更多的是讲制造业的搬迁,也就是制造业产业链的搬迁问题。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实力与短板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大国,制造业规模很大,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大家都心存疑虑:随着跨国企业供应链的搬迁,中国制造业会不会一下子出现很多问题?

我们在探讨制造业的搬迁会给中国带来哪些问题时,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要充分认识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当中的产业链实力与短板。实际上目前大家对此存在不同的认识。

曾经有人讲到,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属于“三流水平”(文章主要是前五年的数据),存在很多短板,有很多很多落后的地方。这是对于前几年一些“厉害了,我的国”言论的回复,也是对一些“脑袋发热”的人浇点凉水,避免盲目自信。

但是,在国内外供应链攻防当中,我们必须要真实的看到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体系的实力,也要实事求是。也就是,既要看到我们的实力,也要看到短板;既不能放大实力,但是也不能放大短板。而且中国制造业经过近5年的高速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发展速度在国际上是有目共睹的。那么现在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体系的实力是什么呢?我们从规模、体系、技术几个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中国制造业的水平绝对不是“三流”,我们可以谦虚,实际上到底是“几流”我不做判断,我只想强调我们需要的是:实事求是!


  • 规模——反映的是中国制造业“大”

根据权威统计,中国制造业规模比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大。2018年我们差不多就相当于第2~5名的总和了,2019年我们还实现了6%左右的增长,而且其它国家制造业不是负增长就是停滞,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目前已经超过了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的总和。跟供应链体系相关的是物流链规模,中国目前也占世界第一。其中中国快递业务量占世界的50%,但是主要业务集中在本土。

中国制造业实际上是走向全球的,在中国制造业走向全球的过程中,中国的物流链没有跟上,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中国外贸出口产品的物流链目前主要被国外的物流企业所控制。

  • 体系——反映的是中国制造业“全”

中国制造业体系是什么样的规模呢?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建立起涵盖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中国也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也就是说,联合国对工业所有的分类,中国都能生产,体系最完善,而其他国家都有短板和缺口。

  • 技术——反映的是中国制造业“强”

有观点说,“尽管中国工业体系门类齐全,但是技术不行”。我不知道他们的依据是什么。这次中美贸易战,有人说看了一下双方的攻防,感觉美国出口的大都是农产品,中国出口的全是高新技术产品。从数据上来看,从2006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就是世界第一位,中国的专利年申请总数(专利和制造业的技术是直接相关的)连续9年世界第一,在世界的占比为40%,比美国+日本+韩国(也就是世界的第二、三、四名)的总和还多。又有人说,中国专利年申请总数不体现技术好、技术强,因为其中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不多。但实际上,就在本次疫情期间,4月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总数第一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这体现的是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技术实力。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中国制造业从规模、体系、技术角度上的实力就摆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夸大,同时自我贬低也更不现实。那么我们有没有短板呢?当然也有很多,按照中国人的情节,只要是我们不能生产的、技术上不是第一的都作为短板,那我们的短板就太多了。

  • 短板

第一,部分跨国供应链的控制管理平台不在国内,很多出口的高技术产品都是外资或合资企业生产的。

第二,中国产业链制造成本不断上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工人也要享受和分享发展红利,工资的上涨是很正常的。随着工人工资的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另外,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房地产炒作。随着房价的上升,带来的结果就是“超级地租”问题。在经济学界,超级地租又被称为“第二税务局”,因为房地产价格上升,必然带来工人房租、厂房租金、生活服务门店店铺租金的高速上涨,从而带来制造业生产成本全面上升。这些上涨的收费是需要社会普遍承担的,由于具有强制性,就像不得不交的“税收”。

超级地租必然带来综合成本的上升,造成产业链制造成本不断上升,这时即使国家降低税收,但实际上制造企业承担的第二税务局的“税收”高速上涨也让制造企业苦不堪言。大家知道,从税收上看,香港是全球税收最低,市场最自由的地区,但香港超级地租的第二税务局税收最高,带来的结果就是香港制造业综合成本最高,制造业只能搬迁,这是香港制造业空心化的主要原因。

大家都知道,过去之所以全世界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制造业成本低,产业链制造成本的上升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第三,部分高科技产品核心零部件我们还不能生产。

尽管我们在规模上有很多世界第一,但是也必须承认,部分高科技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我们不能掌控。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行,其实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大量的自己不能生产的产品,所以才需要全球化,需要全球供应链的配套。

但是,中国人有一个“什么都得是第一”的情节,如果有一方面不是第一,那么就会说我们在这方面不行,这种情节既是好的一面,同时也会陷入盲目的妄自菲薄。

以上是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基本情况,既有优势,也存在短板。


话题一:疫情前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攻防战

我们说现在疫情让供应链的搬迁成为关注热点,那疫情前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面临的是什么情况呢?

近5年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由于基数很大,加之规模最大、体系最全、技术实力又在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而且迈进的速度非常快,这让西方非常害怕。因为西方先进国家感觉到我们要进入到人家的核心领域,要把别人的“饭碗”抢过来。尤其世界老大美国,实际上在很多年前就开始考虑供应链的安全,全面推动再工业化。从特朗普上台以后更是明目张胆,强调美国优先,出台了把供应链安全作为国家战略的政策,并在近几年发起了全面的中美贸易战。

中美贸易战也确确实实打乱了复杂的全球供应链体系,让中国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制造业供应链压力。也就是说,在疫情之前,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尤其是产业链就已经处在了防守阶段。

目前,这种世界上的经济安全和民族保护主义思潮不仅仅让美国,也让世界其他国家出现了一种倾向——要把制造业产业链分散化到世界各地,而不是集中在中国,否则就会有供应链安全隐患的担忧,这已经成为趋势。

因此,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在疫情前就存在很多问题了。尤其是中美贸易战,更加剧了制造业向越南转移(近几年很多国内企业搬到越南了,越南跟中国制度上很相像,也正在改革开放;同时越南有大批年轻劳动力),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不断上升的人力成本,越南人力成本非常低;另外一方面是企业为了降低风险,通过转移制造业供应链的方式,期望通过越南向美国出口产品来规避中美贸易战所加的关税。(关于制造业供应链迁移到越南后会对中国造成哪些潜在的影响,以及制造业向印度转移等内容,请通过直播回看进一步了解。此处不赘述)

可能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制造业工业产业链的转移中,中国大陆企业的转移量高于其他地区。例如,根据相关统计,苹果供应链搬迁过程中,中国企业43%配套企业已经转移,中国台湾地区企业28%转移。其他产品的供应链搬迁中,随着制造业供应链跨国企业的转移,不仅仅有国外的企业随着搬迁转移,有时候我们自己的企业跑得更快。


疫情之前的一份科尔尼调查显示,2019年贸易战的影响使美国的国内制造业的份额确实显著提升,高于14个低成本的亚洲出口商。从中国进口的制造业受到的打击最大。去年,在中国的美国公司纷纷重新考虑其产业链供应链问题,要么说服中国合作伙伴前往东南亚其他国家,以回避关税;要么完全不选择从中国采购了。这充分说明,在疫情出现之前,中国供应链搬迁的问题就出现了。

为什么供应链会搬迁,需要了解中国为什么成为制造业世界制造业中心。当初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生产成本低;其次是生产制造效率高,供应链敏捷;第三是刚才讲的规模、体系、产业配套完善等。

  • 供应链搬离中国的因素

根据科尔尼的调查,供应链搬离中国的因素包括:

第一,风险。

主要是规避贸易战的冲击,规避关税的风险,和中国供应链中断带来的供应链风险与供应保障。

第二,韧性。

有的国家是把面向美国出口的一部分工厂搬到国外,面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还在中国,这是一种情况。另外,很多企业现在也感觉到两个大国的竞争,让供应链具有了很多的风险和脆弱性,他们考虑要增加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贸易战的冲击下他们更多的考虑未来供应链的韧性要素。他们希望预见并且能够适应未来无法预料的系统性冲击,这也是供应链搬离中国的一个原因。

中国的制造业供应链转移,并不是因为疫情才带来现在的搬离趋势,我们所谓的消灭低端制造业、房地产出现严重泡沫等因素,都带来了供应链的短板,给供应链带来风险。所以,疫情出现之前,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就面临种种冲击和压力。

那么,疫情的爆发又对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带来了哪些冲击呢?

话题二:疫情爆发对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挑战与冲击


1.疫情爆发对中国制造供应链冲击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供应链按下“暂停键”。

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刚才讲了全世界所有产品我们都能生产。疫情在中国爆发以后,中国的防控是以人民生命健康为第一要素的,我们的这种控制在全世界是最严格的,因为我们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但是我们的这些好的措施国外至今都不敢严格实行,因为他们常常把经济和所谓的自由放在第一位,为了资本的利益宁可牺牲中下层人民的生命健康。

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当我们按下经济“暂停键”之后,对全球的供应链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个也是现在为什么很多的国家突然考虑供应链问题的原因。因为我们按下了“暂停键”,中国又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我们的国内工厂停工,率先冲击了全球供应链,让国外很多企业供应链中断,生产受到了巨大冲击。

据统计,2月中旬中国的贸易活动、企业订单、国际交易均下降50%~60%。我们规模越大,责任越大,我们生产的越多,出口的越多,对国际供应链的冲击越大。

现在我们中国的这种严格的防控已经创造了世界奇迹,很快就控制住了疫情,已经开始全面的复工复产,重新恢复经济的增长了。

第二阶段:海外供应链冲击中国供应链。

但是,没想到的是,全世界对疫情防控的松懈,使得3月之后日本、韩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美国等国疫情大爆发,全球的供应链又按下了“暂停键”,都面临着巨大的疫情考验和挑战。

中国3月开始复工,全世界供应链却开始暂停,这对中国是一个巨大考验。目前中国疫情趋稳后复工复产也受到了外部的疫情影响。因为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连接起来,中国供应链在4月、5月肯定会受到第二波海外供应链对中国产业链的冲击,中国供应链可能会从供给中断转向需求中断,这是第二个阶段全球供应链面对的冲击。

第三阶段:全球供应链面临中断危险。

目前,全球三大生产网络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全球的价值链分工下,供给和需求互相叠加和冲击,让全球的供应链面临着中断的风险,让全球供应链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跟踪和评估。当然我们希望有最好的结果,但是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

目前,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正在从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演进,有很多国家从工业安全角度上已经开始提出了调整的政策,疫情后会加剧去全球化的趋势。

2.疫情爆发催生发达国家将制造业搬离中国奖励计划

首先是美国,在中国疫情刚一爆发就借着疫情炒作,也有幸灾乐祸情况,希望说中国控制不了疫情,借机可以把制造业供应链搬回美国或者其它地方。

现在,即使美国在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4月9日表示,美国政府可以通过支付100%的即时费用鼓励企业回流美国。他强调的是即时搬迁的费用,即美国公司总部从中国搬回美国的费用,包括厂房、设备、知识产权等等费用。

日本,其实疫情第一阶段,中国为防控疫情按下了经济“暂停键”时,制造业停工对日本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日本最近出台了一个关于供应链搬迁的奖励计划也是对此的一个反映。4月7号,日本政府已经从其创纪录的经济刺激计划当中拨出22亿美元,帮助制造商的生产基地从中国搬回到日本或者东南亚。其中包括中小企业返回日本的时候,日本政府承担2/3的费用,承担大公司一半的费用。


我个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因为疫情的爆发放大了中国制造业的实力,让很多国家感觉到了恐惧。大家从防控物资上就能看出来,全世界开着飞机纷纷来到中国抢购防控物资,很多国家一边骂着我们,一边希望我们优先保障他们的防控物资供应。不光是防控物资,就连应对疫情治病的救命药,也需要大量的从中国进口,对于把我们视为竞争对手的国家来说,救命的东西需要依靠我们,这是很恐怖的,带来头脑发热,出台一些荒唐政策也是很自然的。

大家可以看到,现代制造业的产业是一环扣一环,疫情的冲击,世界制造业强国都看到了:他们把产业链放在别的国家,让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变得脆弱。所以很多跨国企业,供应链的计划中心和控制中心都在自己国家,但是因为生产基地却在中国,自己国家的企业生产的物资需要大量的从其战略竞争对手的国家进口,它们自然会感觉到这种供应链安全的脆弱性。所以,可以预见疫情之后全球制造业供应链面临着重组和逆全球化的趋势。

3.权威调查:疫情爆发后跨国公司搬离中国步伐减缓

在前面讲了一个疫情之前的调查,反应的就是疫情前由于中美贸易战,跨国公司纷纷搬产业链搬离中国。那么,疫情之后,在一些国家纷纷表示要大力支持将供应链搬离中国的情况下,中国跨国企业供应链的动向如何?

下面看看摩根斯坦利的最新的调查,有意思的是,调查显示,疫情后,面对各国的支持政策和政府的号召,跨国公司搬离中国的步伐却在减慢。其搬离步伐减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根据摩根斯坦利的调查,供应链搬迁减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投资。企业的搬迁意味着新的投资,疫情爆发之后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跨国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现金、减少投资,而不是进行新的资本开支。他们的调查发现,疫情前打算从中国搬迁到国外投资新建工厂的企业,这种意向纷纷延期,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上中国的疫情得到控制,正在复工复产。所以他们这个时候不想折腾,这是谨慎投资的因素。

第二,国家治理能力。我们国家的治理能力让全球惊叹,很多企业都认为中国在疫情控制上展现的管理能力是其他的新兴市场所没有的、不可比拟的优势。这种优势实际上对供应链的稳定是友好的。

第三,基础设施因素。这是我们的巨大优势。调查发现,疫情期间或者之后数字化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中,数字化中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也得到体现。中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其实已经比欧洲以及美国等许多国家均要强很多,中国现在又提出新基建,包括云服务、IoT 、远程服务,包括5G、数据中心等方面,这种虚实结合的基础设施非常有利于企业智能化,企业生产制造的转型升级。该因素也促使这些企业更重视中国市场。也就是说,很多企业还是比较谨慎的,而且疫情之后,跨国公司搬离中国的步伐正在减缓而不是加速。

4.供应链如果转移,问题将出在哪里?

尽管供应链搬迁步伐减缓,但我们还是要有危机意识,要探寻如果未来制造业供应链转移,问题会出在哪里?

我认为以下几个要素需要特别关注:

制造业成本上升。我一直强调,探讨问题需要“知己知彼”,知已——刚刚谈到,中国制造业有很多的优势;知彼——跨国企业把产业链放在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实际上,制造业产业链当年向中国转移,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有庞大的人口红利(且受过教育),而且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工人的工资很低,就形成了一个成本价值洼地——水往低处流,有了生产制造成本价值洼地,制造业供应链自然迁往中国。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后,我们的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了,配套体系健全了,技术也在大幅提升,制造业实力得到不断强化,这都是跨国公司把制造业基地放在中国的重要原因。

但是,未来,我觉得最大的风险还是制造业成本的上升。现在中国人口红利在消失,房地产炒作带来了超级地租(前文有详细解释),制造业综合成本仍然处于大幅上升的局面。人口红利的消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房地产的超级地租现象不遏制,就会像香港的今天一样,会带来制造业空心化,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此外,我们“一刀切”的环保政策、消灭低端产业的荒唐思维也都提高了制造业的成本,让成本洼地变高,“水”自然不会再往中国流。

接下来看看中国供应链的“护城河”,是牢固的吗?我们也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工人)素质通过工业化是可以塑造的,在世界制造业往中国搬之前,也曾有很多关于中国人懒、不守时、不守信等说法,工业化可以改变人的思维与行为习惯。

二、物流服务体系

中国物流体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短期不可替代,但长期的工业化(比如搬到越南)会再造物流体系。

三、产业配套

我们是全世界最全的,但是近几年的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和腾笼换鸟还有消灭低端产业对产业配套非常不利,这些政策都有需要反思和检讨的地方。

四、基础设施

目前难以替代,长期看不明确,但是基础设施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之一。

五、技术优势

随着我们的发展,可能总体技术会不断提高,但是欧美日也有非常大的技术优势,因此技术不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六、市场需求

因为中国庞大的市场、庞大的人口,中产阶级的出现,我们这个优势是不断上升的。产品距离需求端最近是好的,所以在市场的需求优势上在不断上升。

综合来看,中国的综合优势不可替代,但是如果未来我们执行错误的政策,再加上一些自然(必然)的变化,那么未来产业链的转移会出现很多问题。

话题三:疫情冲击下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新思维

前面讲到,关于供应链搬迁,我们无须害怕,但是必须重视。

1、新思维之一——供应链的应急与常态


应急态和常态思维是很多人缺乏的。很多人一遇到应急状态,思维也马上切换到了应急态,什么政策都是考虑应急而不考虑常态,但是我们知道,应急是短时的,常态是长期的。应急态是可以不考虑成本的,应急态不常有,如果把应急态当成常态考虑是不正常的。

从常态的思维角度上,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布局一定要遵循经济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考虑未来中国产业链会不会搬走,应该从常态思维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应急态。因此,未来真正决定产业链布局的,不是应急态,是常态。所以我们要解决的是疫情出现之前产业链搬迁的问题,解决问题和短板,而不是疫情出现后其他国家的一些对应政策。

2、新思维之二——产业链不分高低端

这是我们的一个教训。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讲消灭低端产业,把低端制造业往外转移,但是,向中高端发展不能够放弃中低端,没有中低端就没有中高端。


在制造业工业体系当中,可以分链主和协同企业,但是不代表链主企业就是高端,协同企业就是低端。比如华为是手机的链主,但是芯片呢?不代表芯片低端。包括口罩物资,我们过去可能把这个当低端,但是如果这些产品中国不能生产的话,这次疫情的冲击中国将面临的局面是很可怕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再消灭低端产业了。但是,制造业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的。

3、新思维之三——供应链的安全思维

前面讲到的其实都是供应链安全。供应链的安全要建立一个评估机制,还要有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以及新产品的采购、增强供应链的韧性等。也就是说,疫情的冲击要让我们开始重视供应链的安全思维。


4、新思维之四——陆权时代供应链思维

这个说法可能很少看得,我们说海权时代,制造业产业链开始向中国转移时,供应链往往布局在中国沿海地区,我们称作“两头在外,三来一补”,因为海权时代运输线是在海上。随着中国“一带一路一”战略的推进,未来打造的是一个“陆权时代”,陆权时代会带来产业链往大陆纵深地区转移,就是往中国中西部转移。陆权讲的是丝绸之路的经济带,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把产业链由东部向西部转移,就会出现全要素聚集和流量枢纽的问题,带来经济带发展问题,全产业链配套问题,以及欧亚大陆桥。


陆权时代的供应链思维最好的案例是重庆,当供应链在内陆时,以前“两头在外”的模式成本太高,此时考虑的就是在当地实现全产业链配套。当供应链链主到重庆之后,重庆把所有给其配套的企业全部用优惠政策吸引过去,做成配套产业园,实现全产业配套。我们叫做“一头在外,当地配套”,之后产品通过“一带一路”,实现向欧洲以及经济带沿线的国家进行产品销售。这样一来,成本降低,同时加固了产业链配套,加固其韧性。这体现陆权时代供应链思维的重要性。

5、新思维之五——应急供应链思维

供应链应急思维探讨较多,在此不展开讲。大家对这次疫情下的应急物流了解较多,但是其实中国的应急制造成就更大。正常情况下过去中国口罩一个月的正常产量大概是几千万,疫情下口罩的产能目前已经达到了40亿左右。这种口罩的生产能力完全是突击建的生产线,突击增产、转产,这是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一个突出体现。是基于完善的产业配套,强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基础,才能够实现的应急制造,应急制造是应急供应链里亮丽的一笔。


话题四:疫情后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变革大趋势

1、趋势之一——柔韧性供应链

过去供应链不讲韧性,而是讲柔性、敏捷性。但是疫情的冲击让我们看到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


供应链是不断发展的,供应链1.0的核心是保证供求;供应链2.0是以IT技术为支撑,具备了集成和功能性的网链特征,高效协同地解决降本增效、柔性、敏捷的问题;现在要向供应链3.0转化,供应链3.0解决的是效率问题,还要解决稳健、成本、风控问题,要几者兼顾,使其面对不确定性的冲击时具有缓冲、快速应对以及适应的能力。这就是供应链的韧性。也就是未来供应链不仅要有柔性,还要有韧性。

2、趋势之二——智慧供应链

此趋势不多讲,一般供应链向智慧供应链发展是全球的趋势。随着智能制造、工业4.0的推进,制造业供应链肯定也会向着智慧供应链发展。智慧供应链的特点就是高效协同、快速响应,通过数字化实现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的企业供应链系统。


3、趋势之三——集成供应链

疫情前,美国打压华为供应链让我们看到了华为供应链的韧性,同时也了解到一个关于供应链的热点——集成供应链。集成供应链不仅仅强调高效协同,它还强调按照企业任务管理往连接外延伸(链主企业往外延伸),是供应链体系的全面集成。通常供应链管理专家更关注供应链在信息方面的集成,我个人觉得供应链集成不仅仅局限于供应链的管理,而是供应链的体系集成,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四流合一”,它是虚实结合地、全面地集成。


4、趋势之四——安全供应链

疫情的冲击让大家都对供应链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么怎么来评估安全供应链?安全供应链就是企业供应链面对风险冲击时的表现。供应链风险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这次疫情可以归纳为供应链外部的自然风险,疫情的冲击引发了供应链对其风险的控制问题,包括外部风险、信息风险、物流风险等等。从供应链运作的角度上,包括如何防止供应链不中断,防止供应链企业之间不互相影响等等。此外还需要考虑疫情后如果中美关系“脱钩”可能带来的风险。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如何尽快修复,断链的供应链如何做备胎?


5、趋势之五——绿色供应链

时间关系不展开,这是未来的趋势,我们离不开绿色供应链。


话题五:如何建立高效协同的柔韧性供应链体系

1、聚焦供应链体系

供应链体系不等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的管理更多的是讲“软性”的,从信息角度,从控制平台上进行控制,但是供应链体系“软硬结合”,是一个包括企业在内的广泛性的功能结构。围绕着这个体系,我们要考虑它的安全性,包括产业链安全、物流链安全、以及信息链安全。供应链体系有一个模型,其中有几大要素,核心控制是计划,也就是说很多产业链在中国,但是其计划和控制在美国,计划更多的是“软性”的,“硬”的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围绕着供应链体系模型,围绕整个供应链体系来打造柔韧性供应链,不能仅仅从供应链管理角度上考虑。


通过此次疫情,我们发现在全球供应链当中的一个最大的短板是中国的国际物流,中国产品的出口占世界第一,但海外贸易物流大部分被外国物流企业所控制,物流的中断我们无能为力。除了国际物流的风险,国家也耗费了大量资金在核心零部件供应风险的控制上,包括芯片、操作系统等都在推进。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到逆国际化和生产成本的弱点。我们要从这几个角度上来考虑中国供应链的柔韧性。

2、提升供应链的软硬两个实力

第一个实力是产业链的实力,目前我们的规模已经很强大了,还要继续发展、增长;

第二,要发展中国中产阶级的购买实力,通过需求,通过国内消费来拉动经济。需求对企业是有很大吸引力的,因为需求地在中国,供应链是搬不走的,以此让供应链有柔韧性、耐冲击。此外,降低生产成本(包括打造基础设施、配套产业链、抑制资本炒作房地产等)也非常重要。总之,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就不怕供应链的转移。


3、推动三个升级

1)产业链核心技术升级

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升级。过去链主对供应链有一定的把控,但是对核心零部件缺乏控制。我们要学习供应链集成,要学习华为,这也逼得中国什么都要造(但供应链的思维并不是什么都要造),没有办法,我们产业链技术一定要升级,把核心零部件、好的产品生产出来,打破依赖国外的局面。

2)物流链服务系统升级

主要是服务优化和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方面,疫情之后更要加强中国物流企业走向国际的能力,要为中国产业链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实现国际链接起作用。贸易战之前,其实这个问题就已经出现了,比如某公司找不到国内的物流服务商,只能通过美国的物流商把文件送往目的地,风险很大。

3)基础设施智慧升级


4、具备四大特征

柔韧性供应链的四大特征,也是一个健全的供应链3.0应该具备的特征,包括:

  • 强固

就是搬不走,如何强固?前面提到,一方面,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基础设施现在不可替代;另外,中国市场的需求在快速上升,生产基地在中国便于服务中国,这具有强固性。

  • 韧度

要考虑到技术的升级,有一定的后手计划。

  • 抗风险

就是面对突发的社会性冲击下的社会治理能力。此次疫情已经证明中国的治理能力没有问题。此外,企业自身所面临外部冲击的风险时,也需要自己考虑抗风险的能力。

  • 敏捷

这是实现柔韧性供应链所必须要有的。

未来企业要打造柔韧性供应链,需要对供应链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然后有针对性的打造以上4个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升级。


5、发挥五大优势

要想中国供应链不被搬走,我们要用常态的思维看待这一问题。

从常态思维角度,供应链短板其实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存在,通过这次疫情更加清楚地得到体现,如果再不引起警觉和注意,我们自己做不好自己的事情,那供应链搬走是必然的,这不是别人的政策问题,也不是别的国家支持供应链搬离中国的问题。

我们要从自身角度上增加供应链韧性,让供应链不搬离中国,以下5个优势一定要保持。

优势一:成本洼地。全世界的供应链、产业链搬到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成本洼地,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持它,这是最核心的优势。如果成本洼地变成高地,不管有没有疫情,供应链都会搬走。当然,成本优势中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没有必要坚持,因为中国人发展起来,我们不能够再被剥削,也不能靠血汗钱来发展了,中国人的工资水平待遇应该提高。但是别的成本要考虑降低。特别是房地产泡沫绝对不能扩张路;环保“一刀切”要进行调整,要通过技术水平、通过全产业链配套、通过产业向内陆纵深转移来降低成本;此外,通过有条件的降税,探讨如何降低综合成本来保持成本洼地的优势。

优势二:劳动力总和素质高。这个优势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

优势三:产业链配套。不能再消灭低端产业,而是要通过低端产业升级,让它变成先进的制造业。

优势四:物流低成本服务体系。这一优势要保持,但是也不能老“剥削”物流企业,仓储成本、运输成本、物流企业劳动力成本也要考虑上升,要从系统角度上通过物流服务的效率、综合成本、缩短链条来降低物流成本。

优势五:基础设施。通过新基建一定要进一步拉大中国基础设施跟全世界制造业产业链基地的对比,让我们的优势进一步扩大。

也就是说,供应链能不能搬走,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因素,立身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我们是主要的因素),我们要有自信,供应链搬不走。如果做不好自己的事,没有疫情,供应链也会逃离。

Published on 2023-02-24 08:27

Disclaimers:

This document is written by netrats Original published on 大董知识库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author。

Log in,More exciting content waiting for you to find,Contribute wonderful answers,Participate in comment interaction

go Sign in! No accountgoregister

felix
2023-02-24 13:55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应该做更多的专业的事,为仓储配送行业做点实事。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3 京ICP备160657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