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伸位高位货架分拣效率分析模型
原创: 郑承毅
在仓储管理中,作业成本最小化和服务水平最大化,一向是企业物流决策的两个重要标准。然而分拣效率的提高与仓库空间使用率,往往是企业一个重要的权衡点,本文主要对双伸位高位货架进行模型分析,旨在为企业在效率与使用率上寻得平衡点,从而指导实际的作业工作。
双伸位高货架是目前企业物流中使用较多的货架类型之一(本文主要讨论双伸位),其特点如上图所示。这类货架在小品种,大批量的货品类型中,效果极佳,然而每个并无法完全预测自己今后的货品特性,第三方企业各是难度极大,故当品项数大到一定负荷且涉及零散出货的时候,则开始出现分拣难度加大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建模分析,从而为企业针对作业效率和仓库使用率上的权衡提供计算依据。
本文中的命名解释:
1、内储位:是指双伸位货架中,靠墙的储位。要取内储位货品时,需将外储位单品取出,造成冗余分拣。
2、外储位:是指双伸位货架中,靠通道的储位。取货时,无需移开其他储位的单品。
3、低位货架:是指低层货架,即无需高位叉车即可操作的储位。
4、高位货架:是指必须使用高位叉车将货品移下方可拣货的储位。
5、黄金储位:低位储位中的外储位。
6、次优储位:低位储位中的内储位和高位储位中的外储位。
7、偏远储位:高位储位中的内储位。
8、冗余动作:是指当需要分拣指定货品时,需要操作非该指定单品的上下架活动。如移开前面的货品,及分拣后剩余货品归位的动作。
9、零散出货:是指出货的数量为托盘上的部分,而非整托出货。
模型预设条件:
1、每个储位品项均不一致,且一个品项一个储位,不做混装。
2、高低储位除了层高不同,其他诸如容积,载重为一致。
3、在零散出货中,人员可以搬动(单件在15kg以内)。
4、每个品项零散出货频率一致。
5、模型设置120个储位,4类储位各30个(低内,低外,高内,高外)。
模型启动条件:
条件的目的在于:测试库内负荷状态下的最大冗余动作次数。
1、出货120次,分别平分给四种储位类型进行出货。如条件有剔除某种储位类型,则出货次数平分给剩余储位类型。
2、分拣顺序依照从内到外,从上到下的规则进行。
在极限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当120次出货如果均出现在偏远处储位时,最大冗余动作则将高达480次,是正常取货次数的四倍。
如将120次出货,每种类型分配三十次出货,则冗余动作情况如下:
1、低位货架次数占次数的25%,高位货架占次数的75%。
2、外货架次数占次数的25%,内货架次数占75%。
通过120次出货的极限模型和平均模型,我们可以发现高位储位和内储位是双伸位货架拣货时冗余动作的主要原因。如果要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从零散出货频率和货品组合上入手。
1、货品组合
控制库内品项数,如果库内的品项数为30项以内,则可将各品项放置在黄金储位(占总储位的25%)上,可以大大加快分拣速度,而其他储位作为库存位,日常操作中在非出货时间对黄金储位进行补充。但这是最优情况,一般企业一般无法做到精准,更不用说客户需求经常变化的第三方物流。但企业可以通过模型运算,更有方向去计划所需的人力和时间。
2、上下架规则
通过计算品项的零散出货频率,低频率的品项往“偏远储位”移动,而高频率品项则往“次优”和“黄金”储位靠拢,这边便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双伸位货架所造成的分拣难度。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出货频率,很多朋友会和周转率相混淆,就拣货难易上来说,即使高周转,但如果其多为FPL(Full Pallet Load,整板出货)模式出货,对分拣速度并无太大影响,故我们主要针对的还是LPL(less Than Pallet Load, 零散出货)模式的出货。这个笔者在《关于驶入式货架仓储的储位安排细节讨论》中也有所表述。
通过模型的设定,我们可以较清晰的了解双伸位高位货架在实际运用中的决策分析点,当然由于笔者个人经验有限,也希望业界同仁参与讨论及指正。
2018年4月5日 泉州
阅读全文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