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蓝领”,还是“白领”
本想写一篇关于单据整理归档的文章,然而近日一些困惑却萦绕心头。今晚尚闲,利用笔触试着理清这些浮躁。
最近看了几篇文章在为物流从业人员“正名”,文章表达了物流早已脱离的蓝领工人的衣服,也可以西装革履的出入于明亮的白领办公环境。这虽然表现了物流集群中对于不同层次人才的包容,但却多少忽略了占物流从业人员中70%以上的一线作业人员。(自动化发展突飞猛进,然而实物流短期内是离不开人工操作的装卸搬运和设备维修)
虽说这有利于提高年轻人对于行业的美好憧憬,然而用30%的工作场景去描述70%物流景象,等学生们毕业入职后,眼泪是会掉下来的。结合之前部分同行们对于一线管理的“轻视”,原因只是其并不高级,人人皆可做。虽说笔者看法多为片面,但确也感觉到社会舆论对于“一线管理”和“蓝领”的并不待见。
造成今日困惑的冲突点,来源于中物联冷链委发布的《2018冷链物流企业人力资源报告》以及对于二三线城市物流现状的观察。报告在对107家企业(12443人)调查后指出63%的企业单家缺少10人以上的一线员工,对于现场管理人员的需求虽然占50%,但每家需求量则仅在5人以下。至于高层需求,虽然重要却是需求人数极少,在这人情社会,再去掉些论资排辈和关系成分,位置需求更是少之又少。
如此的人才需求分布,过早的提出物流已脱掉了“蓝领”外衣,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军队中的一线士兵位阶不高且遍布军营的各个角落,然而对于一只雄狮队伍,百姓总能带着敬意,很多家庭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如此。这是因为士兵不仅有过硬的身体战斗技能,钢铁一般的意志,更是有敢为人先的为人民服务的准备。这些敬意或许有媒体的宣扬,然而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训练,相信那条条新闻,也会变得苍白无力许多。
Yossi Sheffi在《物流集群》中多次谈到物流对于区域多层次人才就业做出的贡献,这也造成了多层次人才的聚集。而不同层次的人之间的融洽共存,才是物流人所应该斟酌之事。
提高一线人员的机具作业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对待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或许才是根本所在。即使是诸如物流金融,供应链管理等对理论知识要求极强的岗位,也需要与一线作业相结合,毕竟资本最终的流向依然是在实体,只是过程和方式有所不同。
汉高祖刘邦初定基业之时,“约法三章”的政治基调以及与萧何,韩信等人的齐心协力,奠定了汉朝四百年基业。然当叔孙通为其建立一系列君臣之礼后,阶级的分明也正是在预示着汉朝的时限也仅仅是这四百年。
最后向行业中为了这份基础奔波的物流人们致敬,也希望中国的物流行业能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多带来一份高效和安全。
祝大伙新年快乐!
郑承毅
2019.2.3 泉州
2019-02-03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