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物流系统?
尹军琪:新年之问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物流系统?
物流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如火如荼的繁荣景象。先是各种各样的人才和资本争先恐后的加入到这个领域;然后是各种概念炒作,风生水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化、智能化、新物流、新零售,等等。凡是能够想到的所有高大上的词汇,在物流技术领域,无一缺席,无一不适用。B2B、B2C、B2B2C、C2B、C2F、F2C、O2O,你如果有一年半载不在这个圈里混,恐怕连别人讲话都听不懂。可以说,中国的物流发展的这种高烧不退,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本质上是靠印钞和房地产营造起来的虚假繁荣,一点也不为过。我很不明白,中国物流技术装备区区数百亿的市场,为何引来如此众多的资本追捧?难道是我们还没有挖掘出来的一个未来的金矿?
如果看看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情况,答案是否定的。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系统?以下就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物流的本质是什么?
物流的本质是服务于用户需求,是追求效率和成本的一致性。
物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无处不在。把货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这是其最基本形式。货物的种类有几千万种,而货物的形态少说也有千百种,货物所在的地点和送达的地点也是千万的级别,运送的方式(包括运输工具)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存储的环境不同,等等。由此,使得物流本身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复杂形态,这是物流变幻莫测的特点所在。
在生产领域,会有原料的供给,成品和半成品的搬运和储存,以及成品的发运等。生产的产品不一样,对物流的要求也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多,有的少,千变万化。但有一点是非常一致的:就是要满足生产的需求,不要成为生产的制约因素。再细致一点,就是在有限的空间中,要把正确的物料准时从仓库配送到生产线,要把成品及时送达仓库储存。如此形成一系列的决策,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采用什么配送工具?采用什么配送方式?采用什么储存方式?如何降低费用?如此一步一步的分解和细化,最终确定方案。从一个方面来说,生产过程中物流的成本是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所以,不能无限的提升物流成本。在方案决策的过程中,基于市场竞争力的综合成本的考虑始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时是效率优先,有时是成本优先。
在流通领域,物流过程变得相对单一,即收货、储存、拣选、配送。以前还有流通加工,但现在这一环节变得越来越少,以至于可有可无。但是,随着货物品种的不断增加,以及配送目的地的不断增加,尤其是电子商务的普及,流通领域的物流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大大超过生产物流的难度。有时,海量的包裹就成为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如双十一期间,每天全国有多达5亿个包裹要拣选、包装、分拣、配送,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时间变得很关键,比方说要短时间送达的快件,如快餐配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时,我们还会遇到自然灾害、地震、雨雪、堵车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服务是可以延迟的,如送餐,实在不行,就不要送了;但有些服务是必须完成的,并且是越快越好,如救人,如战争。这样的一些因素,使得流通领域的物流变得更加没有计划性,因而难度更大。其中,在大部分情况下,效率和成本是需要综合考虑的,如双十一购物,用户本来就是图一个便宜,物流成本自然就不能太高。有些情况下,成本是次要的甚至无需考虑,如救人和救火,在千钧一发之际,时间决定了一切。
由此可见,物流的形态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服务的对象不同,会反过来要求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无论有多少不同,物流的本质是满足客户的需求,是一种服务。不同的需求所导致的成本是不一样的,用户所能接受的成本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解决方案和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的成本也是不一样的。所有的物流系统的建设,要围绕提高效率和控制成本这个主题展开。
智能化物流的本质是什么?
不管智能化的内容是什么,从物流本质中,我们应该可以确认,智能化物流的本质只能是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有效控制成本。
有人认为,未来的物流发展方向是智能化,其实这是片面的。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物流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基本事实,也许智能化是物流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选择合适的物流技术和解决方案才是唯一重要且正确的事情。
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一般的情况应该是“办好事,少花钱”。所以,决定智能化物流的不是技术,而是其应用所产生的效果。很多时候,很多企业是为智能化而智能化,有些企业根本不清楚智能化为何物,就被一些人忽悠说上了智能化的物流系统。钱是花了,但效果很差,于是才有上当的感觉。
在今天,我们谈论智能化物流并非是什么超前的理念,智能化本身也并非虚无缥缈不可琢磨。但真正了解智能化物流的人的确不多。
智能,或人工智能(AI)的定义,是非常清楚的,即系统应具备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用这一定义去套智能物流系统,就会知道,我们现阶段的所谓智能物流系统,并非真正的智能物流系统。决策的智能化与执行的自动化乃是智能物流的两个核心内容。
决策的智能化。智能物流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或AI,主要在于通过自动感知外部世界的需求和条件变化,通过知识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做出正确决策。在供应链系统中,智能系统或许可以预知某些需求,从而完成库存提前布局,或许可以进行路线的优化,从而缩短运输距离,或躲避拥堵道路,或选择最佳的作业工具,等等。在今天大数据广泛应用的时代,智能物流已经不是梦想,当然,它还有一个长期的进化过程。
执行的自动化。则可以理解为高度自动化的物流系统。其中比较重要的执行系统包括AGV系统、机器人系统、自动化立体库、无人机、自动分拣系统等。智能化系统并非排斥人工的辅助作业,智能化与无人化是不同的概念。
当然,作为一个整体,智能化物流系统还有很多内容,如网络,如单元器具,如存储系统等,这些内容与智能有时并无直接关联。例如,在智能化的物流系统中,一个托盘也许是智能化的部分,具备自我感应的能力,但也可以是非智能的,而是通过系统赋予一定的信息,从而为系统所识别和操作。
无人仓与无人配送是发展方向吗?
过去的一年,“无人化”和“新零售”是被频繁提起最多的两个概念。有些电商企业更是迫不及待的推出了它的无人仓和无人配送系统概念,在稍前的几年,以KIVA系统为代表的“货到人”系统更加为人津津乐道,并且催生出一大批新兴企业。
有人对此很乐观,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我想,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太客观的。前者也许对整个物流的生态构成并不了解,如认为KIVA可以包打天下,解决一切问题,认为无人仓时代已经到来,随着人工成本日益高涨,无人配送和无人机配送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模式,等等。后者还没有从传统业务中走出来,对现代物流知之甚少,所以对无人化、无人仓的未来比较悲观,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也不会有市场,从根本上排斥新事物和新思想。
事实上,KIVA也好,无人配送也好,无人机也好,他们都是基本的物流技术和装备,都有一定的应用场合和适应场合,这是不可否认的。以KIVA为例,在货到人拣选环节,KIVA有很多的优点,如布置灵活、安装周期短、投资相对较低、便于搬迁等,都是其独到的优势,但空间利用率低、作业能力低、优化难度大却是其明显的缺点。这些优点和缺点构成了KIVA应用的主要参考因素,在国外,KIVA的发明者在亚马逊物流系统应用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即使如此,其它的“货到人”拣选技术,如多层穿梭车系统、四向车系统、旋转货架系统等,也各有其用武之地,其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有人认为无人机没有什么用处,但在特殊的环境下,如地震、孤岛、山巅、屋顶等场合的救援和配送,无人机将发挥独特的作用。但无人机和无人配送毕竟成本太高,且存在很多限制,大规模推广应用显然是不可能的。尤其在需要低成本配送的电商领域,无人配送也许只是一个概念。
物流技术与装备的范围,涵盖的作业范围包括装卸、搬运、储存、拣选、配送等多个方面。货架、自动化立体库、拣选系统、分拣系统、货到人系统、叉车、AGV、无人机、机器人、单元化器具等构成了设备的主体,计算机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含条形码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则构成了整个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基础,都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许机器人、无人机等对大众来说显得高大上,认为是物流系统的主角,但他们毕竟只是整个系统中一小部分,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也并非不可或缺,这是需要明确的。
最后,选择什么样的物流流技术和解决方案,一定要从物流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千万不要搞一刀切,更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没有一种物流技术或装备是万能的。一个物流系统中,很多情况下是多种技术的组合。选择最合适的物流技术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正确出发点和方法论。
来源:伍强科技
2019-02-26 17:41
2019-02-26 15:56
2019-02-26 15:38
2019-02-26 15:06